门前三岔路口风水 门口对三岔路口风水( 三 )


听了,有意嘲笑一下佛印,便扬声向外说,佛印法师,我有一个上联,请您对一下: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一听,这分明是借这拆字联来嘲弄我,不过要对得好也不容易,他略思索了一下,便反击过来说: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
苏小妹听了,心中暗自发恨道:好你个秃和尚,竟敢轻视女性,便说:“这回算你对上了,我再作一副对联赠您为谢谢吧,说完就写了一页小笺叫丫环送给佛印 。佛印打开一看,写的是:
凤栖禾下鸟飞去,
马到芦边草不生 。
他一时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便将小笺递给苏东坡看,东坡一看,指着佛印的头大笑不止 。
77.替小和尚出气
苏东坡被贬岭南的时候,一次在一座山寺门前,看到一个小和尚跪着,眼泪汪汪,脸上挂着伤痕 。一打听,才知是因给老僧端茶时,不小心打碎了杯子而遭罚 。苏东坡心想,佛门本以慈悲为怀,怎能如此对待弟子?便入庙去见方丈 。主持和尚一见苏东坡来了,百般殷勤,并拿出纸砚,请苏东坡题字 。苏东坡见此和尚满身俗气,虚情假意,甚是厌烦 。一想小和尚还在门口跪着,便提出要那小和尚起来为他磨墨按纸方好动笔,老僧一口答应 。苏东坡略一思索,落笔写道:
一夕化身人归去,
千八凡气一点无 。
老僧看了,认为这是称颂他的修行高深的话,十分高兴,连声道谢,并把这副对联挂在禅堂里,大肆炫耀 。后来,苏东坡的好友佛印云游到此,看了这副对联,不禁扑嗤一笑,那老和尚说:“你莫要有眼不识荆山玉,此乃当代大家苏东坡亲自来庙为我题的呢!”佛印听了,更是笑弯了腰 。待他止住笑声,便说:“东坡翁的手迹,我焉能不知,不过这是他编的两个字谜在骂你呢!”老和尚仍然不明白,反问:“何以见得?”佛印解释说:“你看这\'一夕’再加个去了人的\'化 ’,合起来不是个\'死’字吗 ?\'千八’是个\'禾’字,再加\'凡’字无了一点是个什么字?”老和尚一看,气得昏了过去 。

门前三岔路口风水 门口对三岔路口风水

文章插图
78.佳句为谜
北宋词家晏殊,自幼聪慧,景德年间以神童被荐于朝 。宋真宗让他与进士们一起比试,他提笔即刻就把诗写了出来,所以受到皇帝的重用 。后来当了宰相,为人刚正清廉,重视人才,人称太平贤相 。一年暮春的一个黄昏时节,他漫游西湖,面对流水落花,不禁感慨系之,写了一首《浣溪沙》,写到下阕的首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就再也续不出下句 。第二年他又奉旨南下,路过扬州,在大明寺,看到圣上的许多题诗,便品评起来 。从中发现江都尉王琪的诗才不凡,便让人请王琪来相见 。在把酒倾谈之间,晏殊面对晚春景色,不觉又忆起去年未完的《浣溪沙》来,便对王琪说:“去年老夫游西湖,偶得\'无可奈何花落去’之句,却一直未得下句,今日重见此景,……”在晏殊沉思之际,王琪站起来拱手答道:“何不对\'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听了,立刻拍手称妙,便把这一句写入了他的词中,于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传为千古佳句,晏殊与王琪联句之事也传为千古佳话 。后人竟以“似曾相识燕归来”作为一个谜面,打一字,也引起众多谜人的雅兴 。
有人射以“鹊”字中的 。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乃昔日之鸟也,人皆称妙 。
79.“千”字作酒菜
宋代大词家晏殊,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名句,至今广为传诵 。他有一个书童,是一个很聪慧的孩子,在晏殊的影响下,也颇爱诗词谜语 。一次,有几位诗友来访晏殊,晏殊便命书童去街上买二斤猪肉,一斤猪肝,最后一样晏殊没有说出,他想让客人们看看书童的智慧,便拉过书童的手,在他手心里写了一个“千”字,问他“明白吗?”书童歪了歪头,眼珠一转,说声“明白了!”转身就走 。不一会儿书童把四样东西买来,打开包儿一看,果然一样也不错,有个客人不解,问道 :“刚才我看到晏公在你手心里写的是个\'千’字,你怎么买回来的是舌头呢?”小书童笑了笑说:“先生,请问\'舌’字是怎么个写法?”客人自己伸出手指刚要写,忽然就明白了,连说:“不错,不错,舌头、舌头!妙!妙!”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