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诏狱什么意思 锦衣卫狱


作者 朱林
谈到自己的这部历史小说,李敖说:“《北京法源寺》中的史事人物,都以历史考证做底子,它的精确度,远在历史教授们之上 。在做好历史考证后,尽量删去历史中的伪作,而存真实 。”
那么,向来自负的李敖有没有吹牛呢?本文且举一例以证明之 。

锦衣卫诏狱什么意思 锦衣卫狱

文章插图
小说第十二章《从监牢到法场》写到谭嗣同被捕入狱,有这样一段描述:
“他(谭嗣同)把椅子放到床上,站上去,勉强可攀住高窗,朝外望去,正看到刑部狱的内院,院中那棵大榆树,忽然提醒了他:‘这不是明朝杨椒山杨继盛在狱中的亲手种的那棵有名的大树吗?杨继盛三百五十年前,不正关在锦衣卫吗?锦衣卫狱不就正是今天这个刑部狱吗?……’”
那么,问题来了——明朝囚禁杨继盛(明代著名谏臣,号椒山,谥忠愍)的锦衣卫狱,如何成了晚清关押谭嗣同的刑部大牢?小说中的故事究竟是真实还是虚构?果真如此,明代的刑部大牢为何没延续到清代?

锦衣卫诏狱什么意思 锦衣卫狱

文章插图
明代锦衣卫在哪办公?
根据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一书,明英宗正统年间陆续建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钦天监、太医院于大明门之东;大明门以西,从南向北依次安置前、右、左、中军都督府,其西依次排放锦衣卫、通政使司、太常寺和后军都督府 。
需要说明的是,大明门清代改称大清门,民国改称中华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天安门广场扩建需要,在苏联专家建议下拆除,1976年后在中华门原址附近建立了毛主席纪念堂 。换言之,明代锦衣卫的位置,大约相当于今天人民大会堂最南端及周边区域,其北侧依次为通政使司、太常寺和后军都督府 。

锦衣卫诏狱什么意思 锦衣卫狱

文章插图
明末清初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和《天府广记》,两书是有名的北京地方史料,同时记录了明代典章制度的沿革 。根据两书记载,锦衣卫在通政使司南,通政使司在太常寺南,太常寺在后府之东南向,而五军都督府在皇城之西 。
所谓明清时期的皇城,大致可以今天的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为界 。因此,锦衣卫及另外三个衙署位置大致可以限定在今天天安门广场西侧,长安街至人民大会堂最南端之间 。
明代的刑部去哪儿了?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度,以六部分领宰相职能 。上文提及明代吏、户、礼、兵、工五部衙署都在今天天安门广场附近,唯独缺少刑部 。那么刑部衙署在哪里呢?
孙承泽上述两书记载,“刑部在皇城之西,与都察院、大理寺并列而为三法司 。”这一描述仍不够具体,上文记五军都督府也是在“皇城之西” 。但两者“皇城之西”实际上有所不同,五军都督府的“皇城之西”是指皇城南侧偏西,而三法司的“皇城之西”是指皇城西侧 。

锦衣卫诏狱什么意思 锦衣卫狱

文章插图
据《明实录》载:“正统七年(1442)十一月,建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于宣武街西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解释明代六部惟缺刑部,是因为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兼有巡察缉捕刑狱之权,不受三法司节制,定都南京时,锦衣卫就与五军都督府同置于皇城中轴线洪武门以西,而将三法司移至皇城西北玄武湖东岸 。迁都北京后,三法司衙署依照南京之制,设在皇城外宣武门内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