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幼儿教育理论基础30过关大招( 二 )

  
8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对于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要了解衔接的含义、幼小衔接的内容与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   
1.幼小衔接的含义  
幼小衔接期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 , 此时期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 , 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 。 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 , 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 对于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 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 所以 , 对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的重  
要性不可忽视 。   
2.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让家长参与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 。   
3.幼小街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在幼儿衔接工作中应注意: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改革 , 双方都把培养儿童的基本素质做为衔接工作的着眼点 , 共同创造合理的过渡期的外部教育环境与条件 , 搞好衔接工作;转变观念 , 提高教师素质 , 认真研究过渡期儿童的特点与发展需要 , 有的放矢地做好过渡期的教育工作;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  
工作;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 。   
4.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乏联系;幼儿教育小学化 , 忽视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忽视全面的教育衔接 , 注重片面的、局部的衔接;家长教育理念落后 , 在家庭教育中往往重知识而轻能力的培养 。   
5.幼小衔接的合理对策  
明确并解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主要矛盾;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 , 减缓两者之间的教育坡度 。   
9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应用观察法时要注意:要明确规定观察目的 , 以便集中注意于所要观察的活动;研究者要在不影响幼儿的地点进行观察 , 如要使用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时更要注意 , 以免因为有人在场而影响了幼儿的心理活动;观察时要详细记录幼儿的言语、动作等行为表现 , 要随时记录 , 不要靠事后追记 , 也不要光记结论 , 不记详细事实;观察时 , 不仅要注意所表现的心理现象 , 而且要同时注意影响心理现象的各种因素 , 要把这些因素同时记录下来 , 作为解释观  
察结果的参考 。   
2.实验法  
实验法的优点在于:第一 , 研究时可以主动创造条件 , 使心理现象发生 , 不像观察法那样等待心理现象的自然发生;第二 , 可以控制条件 , 有意识地引起心理现象的变化 , 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 , 获得精确的结论 。   
3.谈话法  
进行谈话时要注意:事先要和幼儿建立亲密关系 , 谈话时态度要亲切和蔼 , 使幼儿能在愉快信任的气氛中谈话 , 而且乐于回答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明确 , 能为幼儿完全理解;问题不能太多 , 以免幼儿疲劳、厌倦;儿童回答时 , 要把答话按照原词和原来的语气记下 , 答话和观察结果都要及时记录 , 不要事后凭记忆补记 。   
4.测验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 , 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 测验主要用来明确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 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 。 幼儿心理测验一般采用个别测验 , 逐个进行 , 不宜用团体测验 。 测验人员必须受过训练 , 测验中要善于取得幼儿合作 , 使其表现出真实的心理水平 。   
10幼儿认知发展  
幼儿的认知发展包含有感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的阐述 , 本围绕这些展开重点阐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