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优质的“精神陪伴”( 三 )

  
给孩子优质的“精神陪伴”  
文章图片  
成为好伙伴的关键:尊重和信任  
父母在与孩子的关系中处于主动、优势、强势的地位 , 这一点毋庸置疑 , 也不可改变 。 孩子越小 , 就越被动、越弱势 。 因此 , 父母的态度和做法决定了亲子关系中伙伴关系的质量 。   
1.不要压抑孩子的情感  
否定和压抑孩子的情感会让他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 产生深深的自卑感和羞耻感 。 但是 , 情感是无法压抑的 , 会传递给其他人或事 , 也就是所谓的向内攻——攻击自己 , 向外攻——攻击别人 。 自卑自责的人往往会责备别人的言行 , 非常敏感 , 也就是恼羞成怒 。 我们常说的“涵养” , 是指温地和适当的表达 , 而不是压抑和隐忍情绪 。   
2.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  
有时候 , 我们太忙或者太粗心 , 根本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变化 , 或者注意到又没有去深究 , 用各种借口掩饰 。 比如“孩子都这样 , 不用管他” , “到岁数了 , 长脾气了”等等 。   
忽视孩子的情感 , 不利于孩子情感的细化和分化 , 也不利于他对自己和内心的理解 。 严重的会导致孩子认为父母不关心、不重视自己 , 对自己情感淡漠 。 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 , 父母有可能会发觉孩子木木呆呆或者冷淡迟钝 。   
给孩子优质的“精神陪伴”  
文章图片  
3.不要误解孩子的情绪  
有时候孩子做错了事 , 又羞又恼哭了起来 , 父母却误会他是以哭来反抗 , 还会责怪他:“你还有脸哭吗?”有时候孩子心疼父母太累 , 但受家庭传统的影响下 , 他们不会说“妈妈 , 我爱你” , 只会用责备的语气勒令妈妈一边呆着去 , 反而让父母误以为孩子对自己不尊重 , 态度不好 。   
当父母用这样的词语和孩子交流时 , 就要小心了:“妈妈知道你不开心 , 但是...”“虽然你认为...但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 , 他什么都不会说 , 所以很多时候直接回答:“你怎么知道我...”“我没有这么觉得”.如果父母以同情、温柔、充满同情和理解来评判孩子的情感 , 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 那么这种误解就无法被反驳了 。 由于父母的一片苦心和一片爱心 , 孩子连被否认和被忽略时的愤愤不平都不应该产生 , 他受到的打压会更大 。   
为了避免误解 , 我们要给孩子空间 , 让他自由表达 。 我们可以猜测 , 但不能断定 。 我们的猜测要让孩子来分辨和证实 , 而不是依着这些猜测去自己试验和证实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