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面对“可怕的两岁”,家长这样做就对了,其实一点都不可怕!( 二 )

  
有些教育家会将“叛逆期”称为学习关键期或教育关键期,只要父母正确引导,孩字就会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  
父母要有耐心,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自我意识一旦觉醒,就会用抗拒和拒绝别人的方式有意识地练习使用自己地意识,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应对,控制好情绪,如果父母情绪焦虑烦躁,孩子也一定能感受到。  
比如,宝宝一定要玩别人的玩具,拿不到就哭或者动手抢,我们可以先带着宝宝一起,教他问对方:“小哥哥,你的玩具可不可以借给我玩一下?”让宝宝知道玩玩具可以通过主动请求来实现,而不是靠哭闹。  
如果对方不肯借,宝宝更大声哭闹时,也应保持冷静,温柔且坚定地告诉宝宝:“妈妈知道你很想玩那个玩具,但是那个小哥哥的,不是你的,就像你的玩具如果被别人抢了,你肯定会不高兴。如果小哥哥给你的,他也会很伤心的。”  
如果宝宝依然吵闹,则可立刻将他带离现场,在人少安静的地方平复宝宝的情绪。无论如何,父母都要温柔且坚定地让宝宝知道,有一些原则是不可以打破的,哭闹解决不了问题。  
分散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既然是“叛逆期”,父母和孩子就一定不要对着干,当出现分歧时,父母可以尝试想办法转移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逛商场时,孩子想吃冰淇淋,但父母担心吃甜食和拉肚子不好,此时,可以拉着孩子用夸张惊喜的语气对宝宝说:“快看,那边是什么,好像有一个大姐姐在发气球呢,宝宝不是最喜欢气球的吗,我们快去看看吧?”  
简而言之,就是提供给孩子更多选择,用他感兴趣的事情,转移他的注意力。  
多用积极语言避开孩子的“反抗”  
自我意识强烈、经常把“不”挂在嘴边的宝宝,父母可尝试用更多正面的语言对待,即,要求孩子去做什么,而不是直接反对他想要做的事。  
比如要吃饭的时候,孩子却想看动画片,父母可以说“我们先吃饭吧,动画片会等你的。”而不要简单粗暴地关掉电视,对孩子说“你不要看了。”  
要善于用这样正面的语言,避开孩子的“反抗”。  
尝试主动改变孩子可能作对的环境  
孩子会和父母作对,很多时候多是源于父母给他创造了条件。  
比如,孩子总是不停吃零食,到饭点不饿就不吃饭了,正是因为家长给孩子买了零食,所以他才会不吃饭。如果父母能主动改变环境,少买或者根本不买,那孩子自然没有零食吃,规矩吃饭。  
所以,在某些情况下,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不听话”而去抱怨,多从自身寻找原因,改变做法,不再为孩子创作“不听话”的环境。  
尊重孩子的秩序感,用秩序感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  
当孩子十分重视秩序,并要求一切都严格按照他的顺序来时,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此时强烈的秩序感,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和一些生活好习惯。  
例如,在吃饭的时候,妈妈可以每次都让长辈先坐下,然后再让孩子入座,他如果习惯了这种顺序,就能在此时期内学会“长者先、幼者后”的好习惯;  
再比如,孩子玩完玩具后,妈妈可以每次都让孩子按照原有的收纳盒顺序,收拾玩具,放归原处,他习惯后,孩子会自觉养成收纳整理的好习惯。  
所以说,只要父母善于引导,孩子的强烈秩序感反而成为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契机。  
写在最后  
有时候,父母已经做了很多功课和努力,但仍然不能阻止某些幼崽在“叛逆”的路上一去不复返,让父母崩溃无语,心力交瘁。  
别担心,“可怕的两岁”几乎是全世界宝宝的通病,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