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禅的由来简介,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区别是什么


禅宗起源于中国,它的发展和演化始于公元5世纪中叶,但它的根基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中国的古代哲学和宗教传统 。禅的形成和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 主要包括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印度禅宗等等 。禅宗最初是由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 通过译经士、僧侣和学者们的翻译和研究,佛教思想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 。禅宗的创始人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的“瑜伽师地论”流派创始人竺法师(Bodhidharma),他于公元520年来到中国,开创了禅宗的独特之路 , 为禅宗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禅宗贡献了很多著名的大师和经典著作,对中国的哲学、文化和社会影响深远,也影响了东亚地区的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
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区别是什么?1、定义
如来禅:经教里的禅法,因它是如来所说,后人因名之为如来禅 。

祖师禅的由来简介,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区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祖师禅:是南宗禅法,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传来,传至六祖惠能以下五家七宗的禅法 。其实祖师禅也是如来所传,并非祖师所发明 。
祖师禅的由来简介,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区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2、释义
如来禅:如来禅属先做后悟,在事中求 , 通过行为引导内心,达到解脱,未悟前以行动原则约束身心,直到完全契合如来藏妙心 。
祖师禅:祖师禅属先悟 , 遇事而得契合妙心,属机缘巧合得知无本无性,非从言语约束而是如实无所得,即契合本心 。
扩展资料:
禅的种类:
1、愚夫所行禅
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诸修行者 , 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如是观察坚著不舍 , 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是名愚夫所行禅 。
2、观察义禅
云何观察义禅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 , 是名观察义禅 。
3、攀缘真如禅
云何攀缘真如禅,谓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 , 若如实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缘真如禅 。
4、 诸如来禅
云何诸如来禅,谓入佛地住自证圣智三种乐,为诸众生作不思议事,是名诸如来禅 。
禅的由来解[禅] 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 。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 。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 。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 。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 。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 。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 。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bing)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 , 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 。
——转贴自:《智能气功名词释义》
********************************************************************
凡是对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题目严格说来是有问题的,因为禅是不能讲的 。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 。为了把禅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 , 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 。
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 。所以,这个能解决生命问题,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学,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识份子和社会人士的重视 。
「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 , 启发人们的智能,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 。禅合乎真善美的条件;虽然不容易谈,可是要知道什么是禅,那我们就不能不尽力弄清楚 。现在我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这三部分是禅的历史、禅的内容与禅的修法 。
一.禅的历史
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 , 可是 , 这些无数的文字般若,与禅宗的起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 付嘱摩诃迦叶 。」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
印度禅师代代相传,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到中国来,时值南朝梁武帝在位 。梁武帝笃信佛法,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 , 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无量 。当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他说:『我所做的这些佛教事业有无功德?』
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 。』
其实,从深一层面来说,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报,应属福德,并非功德 。在禅的立场看,达摩祖师所说,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却不得梁武帝的欣赏,因此,达摩乃转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
从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禅的高妙,确实不能以一般的见解去论断的 。像梁武帝的这种用心,只求为善得福,并不是禅宗的究竟目标,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报而已,在禅师的眼里 , 是与开悟的道无关 。
神光慧可,河南人 , 少年精通世学,壮年在龙门香山出家,后入嵩山少林寺 , 拜谒达摩,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不准许,神光遂在门外伫候 。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腰 。达摩见他确实真诚求法,允许入内 。并问他:『汝究竟来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
达摩喝道:『将心拿来,吾为汝安!』
神光愕然地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这时居然说道:『吾与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 。烦恼本空,罪业无体,识心寂灭,无妄想动念处 , 是即正觉,就是佛道 。若能会心 , 佛性当下开显 。
我们一般称达摩为中国禅宗始祖,而慧可就是二祖 。
后来慧可传三租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 , 道信传五祖弘忍 。
神秀博通三藏,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讲经说法,教化四方,当时的人,莫不以其为五祖的传人 。这时却从南方来了一个惠能,根性甚利,虽处南蛮犹獦獠之地,求法热忱,并不落人之后 。
当他见到五祖时,五祖曾试探他说:『南方人没有佛性 。』
当时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五祖经他这一反驳,知道这人是顿根种姓,非常人所及 。为了考验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 , 暂避众人耳目 。
后来,五祖令众人各举一偈 , 以为传法的依据,若是见性,即得衣钵 , 成为五祖传人 。这时大众都以为衣钵非神秀莫属,所以没有人敢与他竞争 。
当时 , 神秀日夜思量,终于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这一偈子,五祖认为虽然不错,但却仍未能见性 。所以衣钵没有传给他 。
惠能在柴房里得悉此事,心想我也来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语题在墙上 。这偈语是这样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五祖见了,知道惠能已经见性 。为恐其招忌,乃着人将偈拭去 。然后到柴房敲门 。问道:『米熟了没有?』
惠能答曰:『早就熟了,只等着筛耳 。』
五祖遂又在门上敲了三下,惠能会意 , 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请他开示 。
五祖传授他《金刚经》 ,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顿然大悟 。五祖遂将衣钵传他,并命他南行,以待时机 。五祖送到江边说:『我操船送你 。』
惠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终成为震烁古今的六祖 。
从这些历史记载,可知禅的风格确是相当独特的,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实是得其真机 。但是由于禅门宗旨,并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 。然而禅的机锋教化,都是明心见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 。他的原则是建立在「众生皆有佛性 , 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 。所以进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这一层的意义?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报,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吗?至于今天谁才能直探禅门本源?这就要靠众生求法的宏愿和实践了!
什么是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如来禅是从观色、观息、观心三个方面来入手 , 次递进行来做工夫 。
2、祖师禅是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真接从“观心”上做功夫,以观心为本体,较侧重于“心法” 。
但是色、息、心三者即不可离,也不可废 。所以祖师禅的前方便、前行法 , 也不防辅助调身、调息、以达到身心统一 , 其目的在于明心见性 。
3、秘密禅以三密四曼六大为体相用,较侧重于“色法”入手,其目的在即身成佛 。
祖师禅是从“体”上用功夫,所得之智是即心而成,即心即佛 。别种禅是从“用”上做功夫,所得之智是转识成智 。祖师禅“疑情”从“观而不观”、“不观而观”上求观心明朗猛利而成正遍知 。
修持禅定,总不外息法、色法、心法三门 。息色心三法归为“一体”,一体又分色息心三法之“用” 。三法虽互融,主次却不同,但以因地方法侧重不同,而果地证得自然大异 。
粗略言之,如来禅从安般入手 , 都摄六根,较侧重于息法,其目的是破惑证真 。祖师禅以“观心”为本体,较侧重于心法,其目的在于明心见性 。
法门不同,起修下手处各不相同 。人体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法门有三大体系,禅定亦有三大法系而展开 。
———— 明人明言
***************************************
佛无体相,非以心色求;佛有事用,须藉心色显 。所谓成佛者,即除尽烦恼、所知二障,彻证空、不空如来藏的本来实性,圆满心色二用也 。大乘佛教门派虽多,但转识成智证行到最后的结果都是完全一样的,所谓归元本无二路 。然归元虽无二路 , 方便容有多门 。世人皆知成佛好,天上却不掉免费的馅饼,从具缚的凡夫到圆满的佛陀,必须要借助种种方式、方法勤苦修持方能成就,这些方式、方法如来统谓之方便 。
讲到成佛的方便 , 有谓戒、定、慧,有谓信、愿、行;有名教、理、行、证,有名见、修、行、果 。总括而言,则尽归忏罪、积资、成智三门 。成智的方便 , 简称为禅 。当然,此禅并非禅定之义 , 更与禅让一事了无干系,而是证悟圆通,成就菩提之义 。大乘各宗 , 各家有各家悟道的方便,而开慧成智之证门,则概不出如来禅、祖师禅与秘密禅这三禅 。
昨年岁初有心密学友赠送吴信如先生著作一套,其中之《禅定述要》广述显密三乘定学要义,于此三禅义理、事相、行仪、效验等多有阐述,读之颇受启发 。吴先生对三禅所做的概括是:
如来禅——三学六度之禅——在观息与心上做功夫——断惑证真——渐门——小乘——显教禅(化身佛说)
祖师禅——即心成佛之禅——在观心本体上做功夫——即心成佛——顿门——大乘——显教禅(报身佛说)
秘密禅——即身成佛之禅——在三密为用上做功夫——即身成佛——顿门——大乘——密教禅(法身佛说)
在其《楞伽经讲记》一书中,吴老又说:“着重修色法的,我们叫秘密禅;着重修心法的,我们叫祖师禅;着重在息法上修的,我们叫如来禅 。”
应该说吴先生的归纳总体上已经比较准确完备,读者阅后对于大乘佛教转识成智的基本方法可以有个大致的了解 , 对于如何证体起用、如何破妄证真也都可以得到非常有用的指导和借鉴 。但是应该看到,吴老的书内容虽然广博详实,但于述理扬事之间在对三禅的认识、归纳和概括上还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有许多值得商榷与探讨之处,今天就想借吴老论述三禅的话题,来简单谈谈我自己的某些看法 , 以就教于诸位方家 。
三禅述义:
一、 如来禅
如来禅顾名思义,是如来所传之禅,又名如来清净禅,乃《楞伽经》所说四种禅之一 。在吴老的书中,如来禅的范围非常广博 , 包括有漏的世间根本味禅、亦有漏亦无漏的世间根本净禅、无漏的出世间禅、非有漏非无漏的出世间上上禅 。但吴老的结论却是如来禅是小乘禅,这显然是不对的 。《楞伽经》卷二曰如来自述其义曰:“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 , 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后人对此句的注解是:“如来禅者,即首楞严也 。” 若依此禅可以穷究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之大涅槃,而起无作之妙用,有别于外道、二乘、菩萨所得之涅槃,故谓之如来禅 。显然,如来禅是通于显教大小二乘之禅 , 而非单纯的小乘禅 。我们汉土大乘各教派所说的如来禅 , 实际上只是最后出世间上上禅这一种 。
吾意以为,大乘如来禅归纳而言有以下四个特征:
1. 立见解 。如来禅是教内禅,世尊住世八十载,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述之三乘教理,或小大、或顿渐、或权实、或偏圆,通通尽为如来禅之见解,乃藉文言以开般若之门 。对如来禅的见解,大乘诸多教派都从自己的立场做过阐扬和发挥 , 其中理最圆事最周的,无过汉土的天台、贤首二宗 。故欲证如来禅,先必以因地之文字般若为能入 。
2. 设方便 。《楞严经》云:菩萨“从三摩地,入无生忍 。”如来禅的方便,即为吴老所开列的四大类禅定法门,归纳起来,就是一个三和两个二十五 。一个“三”者,即是《圆觉经》讲的奢摩他(止)、三摩钵底(观)、禅那(静虑)这三种最基本的禅定方法 。两个二十五,一个是《圆觉经》将止、观、静虑按不同次序编排构成的二十五次第;另一个是《楞严经》上二十五圣依不同的根、尘、识门所趣证的二十五证门 。故欲证如来禅,次必以因地之观行般若为能证 。
3. 开次第 。在世尊成道后开讲的第一部根本经典《华严经》中,金刚藏菩萨承佛威神之力而宣说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品目,详细讲说了菩萨于究竟成道前,修行之路途、阶次、道地、果德等内秘之德与外显之相 。在《四阿含》等经典中,世尊自己又陈说了小乘行人进趣圣道之时劫与道果之详情 。可以说 , 如来禅从最初的发心到最后的圆成 , 从因地的证体到果地的起用,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路标可循,都有清晰的界碑可依 。故欲证如来禅 , 复次必于果地之实相般若安上立次第而为能证 。
4. 许肯路 。正因为如来禅是讲次第的,而且每个次第的情况都介绍得既详实又周到 , 故对菩萨修证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阶段 , 都可以给予相应的承许和肯定 。好比爬楼的人 , 每登上新的楼层,都可以让你确认一下进程,喘喘气,歇歇脚 。故欲证如来禅,再次必于果地之涅槃果德上安立次第而为所证 。
简言之,一切能发起首楞严定的禅定,都是大乘如来禅 。如来禅是世尊亲宣的法门,是三乘行人实证圣道解脱门之根本所依 。
二、 祖师禅
祖师禅是教外所传之禅,本藉如来禅之名,并无异名以为名 。永嘉禅师《证道歌》曰:“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 。”宗密禅师《禅源都序》一书立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与最上乘禅这五味禅之说,述其第五味禅曰:“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 , 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 。依此而修者 , 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 。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 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 。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 。”至仰山之后,祖师禅方有别于如来禅而别立其名 。
其实不管同名异名,在宗门内部一直认为自己这个教外禅是既有别于教内禅 , 又高于教内禅的 。六祖示智常云:“ 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 , 名最上乘” 。
祖师禅应该如何定义?世尊在灵山会上语大众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 , 微妙法门,不立文字 , 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百丈禅师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准此可知,作为顿超禅的祖师禅,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立见解,不设方便 , 不开次第,不许肯路 。目的虽然是同样的目的,结果也是完全一样的结果,但走的却是一条与如来禅迥然不同的道路 。
是以所谓祖师禅者,即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最上乘禅,乃为五教之顶,五禅之巅 。
三、秘密禅
顾名思义,秘密禅即是密教所修之禅也 。吴信如先生认为该禅是高于前述二种显教之禅的 。吴老在《禅定述要·略说秘密禅》一章中说:“密教之所以高于显教,最明显的一点 , 便是‘即身成佛’ 。因为显教一般都是讲的‘转识成智’,即‘转识成佛’;教人明心见性的禅宗,最高也只是‘即心成佛’ 。再进一层说 , 显教的最高地方,只是在空的‘理’上,而密教则实有不空的‘事’ 。所以,这种秘密禅自然也要高出一切显教的禅 , 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修持了……密教所以能即身成佛而又实有不空的事,只因他是以六大为体 , 以四曼为相,以三密为用,这六大、四曼、三密,都是不空的东西 。以不空的东西做他的体相用,那自然会有不空的事而能即身成佛 。”
吴先生还认为佛教有两种实证的方法,一种是以心透色,一种是以色透心 。这心色二法又大致可以理解为精神与物质,以心透色是先悟真空妙理,再显不空之事用;以色透心则是藉不空之事用,而显真空妙理 。从唯识上说,报化二身皆是色身,如果不能以圆融心色,从色身上显出圆满的事用,就不能证成圆满的佛果 。密宗之所以敢于说出即身成佛,就是因为通过秘密禅的修持,可以让我们于即生之内不但获得与佛一样的智慧,而且还可以显现出与佛一样的身土 。他的路径就是以色透心,他的方法就是以六大为体 , 以四曼为相,以三密为用 。
三禅评说
一、 如来禅
自从仰山于如来禅之外别立祖师禅以后,汉土释子皆多多少少地看不起如来禅,时下有些望文生义之徒甚至连如来禅是个什么都不知道,就敢胡说修如来禅不能见性 。这些自许为已经明心见性的“高人”想必整天除了研究些出了东门如何向西拐之类的无厘头式的学问外,显然从来没有认真研读过几本大乘佛典 。《楞伽经》和《解深密经》等诸多大乘经典都说依如来禅可以灭除见、思、所知等一切道障,得三种意生身 , 圆满无上佛果 。无知又无畏而若斯者,于害己之余亦复害人,能不慎乎?!
应该说,在三种转识成智的方便中,如来禅是最钝最渐的,但它同时又是最根本最基础的 。如同大地出生万物,如来禅也出生一切如来的功德智慧;如同乳汁养育生灵,如来禅也成就一切如来的出世道果 。三世诸佛无一人不是藉如来禅以入解脱因,三世诸佛亦无一人不是藉如来禅以证解脱果 。祖师禅虽然顿,秘密禅虽然圆,但无一不是以如来禅为最初的行道基础 。只是路走到了一定程度,因各人的根基、业缘之不同,而趣入了不同的道门而已 。即使倡导“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的祖师禅 , 也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如来禅 。赵州坐禅,马祖经行,处处透的是伊人的气;临济话头,曹洞默照,时时摇的是他家的船 。舍此根本而欲求他利,安可得乎?
如果用一场足球赛做比喻,如来禅好比从己方的球门开出球来,然后经过若干次的过人、传球、配合,一直到边路的下底传中,最后再从门前将球打进,攻门的手段还只限于头顶脚踢二种 。而祖师禅则只讲求最后的临门一脚,而且还不拘部位,不择手段,只要能将球打进对方球门,就一概算数 。讲潇洒,肯定是后者潇洒,可再潇洒的球若没有之前的传接配合也得不来最后那一下子不是?至于秘密禅,更完全是从如来禅脱胎而来 , 只不过加入了一些秘密的手段,使过程变得更简单更快捷而已 。如果没有经过如来禅之正见的熏染与禅定的修习,而欲直接踏上祖师禅与秘密禅,就象煮石欲熟其饭,聚沙以成其塔,绝无可能 。
从化度的因缘来说,以自力为主的如来禅所当之机主要是正法时期的信众,彼时行此方便证悟道果获得解脱者 , 其数甚多 。像法时期如来禅虽然依然是最主要的修持方法,但因众生根基较前陋劣,虽成道之人亦时而有之,然恢弘之气势已远不如前 。等到了末法之时,依靠纯粹的如来禅以进求圣道,实在是比登天还难!而今之世,除南传之地还在广行小乘部的如来禅之禅法外,大乘地区已经很难见到修习纯正如来禅的人了 。
二、 祖师禅
吴老对祖师禅的评价有其独到之处,但也有不足的一面 。《禅定述要》一书中说:“别种禅之修法,不是观色,便是观息,不是观息 , 便是观心 。而祖师禅之修法,却只在观心本身上做功夫 。持一极明朗极猛利之‘观心’,却并不观色,也不观心,乃至一切不观,从一切不观之中,却要使出‘观心’ , 仍极明朗极猛利,功夫到了 , 如桶底脱落,自然大彻大悟 。此种‘观而不观’,‘不观而观’之境界,禅宗无可名之,便强名之曰‘疑情’” 。此种提撕疑情的观法,名为话头禅 。
如果说把话头禅当作祖师禅还值得商榷的话,那么把祖师禅等同于话头禅 , 就谬之深矣!因为“禅属悟,不属修”,祖师禅虽然不反对、不回避悟后之事修,但至少于契入本来而言,是绝对的悟则当下即悟,才涉拟思、揣摩、观行、提撕,早就不是了 。吴老对祖师禅的这段言述 , 显然并非其原本之正义 。
祖师禅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从中能够看出与其它禅的差别 。祖师禅的第一个特点,是一切无所立,而一切无所废 。时下有不少学人只是少读了几篇宗门公案 , 即以为自家已经会得祖师意 。于是看张三还有这个,瞧李四还有那个,却道满世界只有他一人在孤峰顶上立 , 其实自己先七粘八滞早已不堪啦!须知祖师禅虽不立自己的见解,但他宗的一切正确之见解皆可为我之见解;祖师禅虽不设自己的方便,但他宗的一切可行之方便皆可为我之方便;祖师禅虽不开自己的次第,但除释迦一人确实不落次第外 , 余人哪个又真的未落次第?祖师禅虽不为初学别许肯路,但若果真深达一乘宗旨,又怎么会与人强做难处?所谓祖师禅者,成就祖师之化度方便也 。不过应病与药,因材施教,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耳 , 哪有实法与人?只因传世之语多为接引上根而发,人或以为轨范若是,误会矣!
祖师禅的第二个特点,是无宗无派,而亦宗亦派 。很多人一提起祖师禅,就自然要想到禅宗,以为禅宗即祖师禅,祖师禅即禅宗,大错矣!要说禅宗确实是以祖师禅扬的名,祖师禅也确实是禅宗的头道招牌,但二者并非完全是一回事 。首先,禅宗的许多施设根本就是如来禅,甚至是秘密禅,而非祖师禅;其次 , 不管哪宗哪派甚至无宗无派之人以何方便而悟道,只要能够深证实相、彻悟本来 , 都可以透出祖师禅之意趣,示出祖师禅之方便 。如南岳慧思禅师,寻常专以讲经说教接引学人 , 后隐居山林,志公和尚令人传语曰:“何不下山教化众生,目视云汉作什么?”师曰:“三世诸佛被我一口拙?,何处更有众生可化?”活脱脱就是一副禅家嘴脸 。至于傅大士与保志公 , 与西天达摩更是一个鼻孔出气 。只是他等虽得彼心,未得彼缘,也仅如白日明星、暗夜昙花般,倏尔一过人莫识,只留虚名在凡间 。相比之下 , 达摩九年面壁却能得遇一个神光,实在是深可庆幸啦!
从化度的因缘来说,祖师禅贵在啐啄要同时,一言识心,一语知性,虽不别立程式化的方便行门 , 反而可以于广阔天地大施拳脚 。从化度的根基来说,祖师禅是只益阳春白雪,不育下里巴人,若非上上机、最上机,是断然无份的 。从弘扬的时期来说,祖师禅自世尊灭度至今虽然弘传不绝,但真正兴盛者,也只不过是像后末初之数百年耳 。以后虽然法脉未绝,怎奈已是夕阳西下,一年不如一年了 。
三、 秘密禅
秘密禅为何超胜于前二禅的理由,吴先生已经罗列过,此外还有一个特别的理由不能不提,那就是秘密禅本身也包含了前二种禅 。比如心中心的心念耳闻就是止观双照、心耳同摄,大圆满、大手印的离念安住即是禅那,这都是如来禅,其他种种秘密修法也无一不是以如来禅为基础来展开的 。至于心密祖师对学人的言下直指,以及许多密乘的金刚上师,特别是宁玛和噶举的成就者在接引学人豁破本来、证悟实相的手段,根本就是祖师禅的作略 。其机用之莫测 , 行事之狠辣,比宗门之大佬实在是不遑多让?。?
俗话说:海纳百川,百川归海 。据说当年西康之诺那上师曾言禅宗是大密宗,那么祖师禅自然也是秘密禅;又据黄念祖老居士说,净土法门本属密法,那么作为一种转识成智的方便 , 自然也要归入秘密禅 。如此一来则三乘其他法门如百川,秘密禅实在有如大海,一切川流归大海 , 一切法流归密乘 。老人曾说:“密宗是诸佛于末法时代度生的最方便、最完备、最当机的法门,也是一切宗派不能偏离的法门 。它从体到用、从小至大、由浅到深、由末到本,样样具备无不完善” 。这是对秘密禅最准确、最圆满、最恰当的注解 。
从化度根基而说,秘密禅是真正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从所化时节而论,秘密禅虽自世尊之后于人间传承未绝 , 而其广泛弘扬唯在末法;从所得成就而判 , 前二禅或证因难证果,或入理难入事,此禅则因果齐证 , 理事同圆 。你有的我都有,我有的你不尽有 , 这才是秘密禅超越其他禅之根本所在吧!
结语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 三禅同归一乘,万法本自一源;是法不等,本有高下,一乘何妨三禅 , 万法自有千殊 。众生如病夫,佛陀如医王,方便如药石 。三禅者,乃如来应机应时应缘所设医病之方便也 。从作用来讲,各有当机,各有对症;从效验而说,各有利弊 , 各有迟缓 。若我见之,则如来禅最为根本,祖师禅最为顿超,秘密禅最为圆满 。
然正如世上无最好之药 , 只有最对症之药,世上也无最好之禅,只有最对机之禅 。任何时候都应试切记——最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最方便你行走的只有一条;尽管样样方便皆成佛,最适合你行持也只有一样 。我们要所做的,不是镇日里七比八较,这山望着那山高,抱桩摇橹空唱高调 。而是应该认准一条道路,选好一种法门,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向前走 。若能死心砺志老实行去 , 证般若、获解脱、得究竟自在 , 一定会水到而渠成的 。
诸位同学,好好努力吧!
禅宗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关于禅的起源,一是在印度,一是在中国 。
在印度 , 禅的起源是说,佛到了晚年临于涅槃之际 , 有一天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不知其用意是什么 。此时此刻 , 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佛陀在这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 , 涅槃妙心 ,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就是禅宗所说的禅的起源 。
祖师禅的由来简介,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区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当然这个故事的用意,只是就禅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一件事提出,不能用我们现在人历史的、考证的眼光来看 。有这件事,还是没有这件事,究竟是历史还是传说 , 和禅都没有什么关系 。
因为禅要说明的既不是历史 , 也不是传说,即使是历史也说明不了禅 。所以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个故事就是禅在印度的起源 。摩诃迦叶尊者是西天禅的第一祖,一直传到菩提达摩第二十八祖 。
祖师禅的由来简介,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区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中国禅宗创始人是达摩 。菩提达摩到中国来传法 , 他既是西天的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国的初祖 , 他的传法经历了许多的坎坷 。达摩大师到中国来的时候正是中国佛教义理盛行的时期,义理的规模基本上具备了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达摩大师要来中国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法就有相当的困难 。
达摩祖师到了南京,跟梁武帝一席问答,相互之间不能默契 。所以他只有辞别金陵,沿着往长安的路线直抵河南嵩山 。
祖师禅的由来简介,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区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在那里,九年面壁,等一个人来 。从九年面壁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大家可以想见当时弘扬禅宗法门的艰难 。
经过九年的时间,才有一位神光二祖到嵩山去依止达摩禅师,求安心法门 。神光后来叫慧可,是由菩提达摩给他改的名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 。
【祖师禅的由来简介,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区别是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