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由来的故事,冬至的来历简短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其由来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关 。
据传说,冬至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天帝女娲 , 女娲创造人类时,需要借助天地之间最阴寒的时刻 , 也就是冬至这一天 。因此,人们认为冬至是万物寒冷的最高峰 , 而接下来阳光渐长,万物恢复生机,因此冬至也成为了一个寓意着希望和新生的节日 。
另外,冬至也与古代农业生产的习俗有关 。在古代中国,农民们会在这一天祭拜祖先和神灵 , 祈求来年农作物的丰收和家庭的平安 。此外,也有用酒、肉、赌博等庆祝冬至的民间活动 。
总之,冬至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节日依然承载着人们对于希望、生命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
冬至的来历简短【冬至由来的故事,冬至的来历简短】冬至的来历简短
冬至的来历简短,很多人都听说过一句话,冬天来了 , 春天还会远么 。冬至到来的时候,人们的心里面都是很高兴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冬至的来历简短的相关资料 , 一起来看看吧 。
冬至的来历简短1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 , 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 , 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求神祭祖的习俗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 。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 。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
冬至的来历故事简短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 , 君道长,故贺 。”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 , 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
关于冬至,有一种古老的说法 。《易经·复·象辞》:“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 后不省方 。”
汉代班固《白虎通义》 , 其《诛伐》篇说:“冬至所以休兵不举事,闭关商旅不行何?此日阳气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 , 扶助微气,成万物也 。”
《初学记》引《五经通义》:“冬至阳气萌生,阴阳交精,始成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泄 。”
所以,古人眼中的冬至宜静不宜动,这就是过节了 。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饥唐、宋时期厂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 , 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
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 , 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
冬至的来历简短2
1、冬至由来
冬至 ,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 。
“平气法”用测影确定黄河流域的日短至作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
2、冬至节日习俗
南方
我国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这天都会过节庆贺 。南方沿海不少地区有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 。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 , 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 。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
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 , 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 。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 。客家人认为 , 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 , 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 。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 。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 , 年年长高 , 图个吉利 。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 。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 。
在南方一些地区 , 则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冬至丸) , 取其团圆的意思 。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 。实际上 ,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 , 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
北方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 , 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后来 , 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要吃饺子也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
冬至的来历简短3
冬至习俗1:享祀先祖
早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就已经有记载,说民间要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 。冬至祭祖的记载,到了宋代才开始多了起来 。《东京梦华录》讲京师最重视冬至节 , 至此日更易新衣,置办一些食物,享祀先祖 。
《武林旧事》说以馄饨享先,明清时代冬至祭祖开始盛行起来 。嘉靖《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 , 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 。”在宗族制度非常盛行的南方地区 , 祭祖往往在祠堂中进行 , 嘉靖江西《南康县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 。”
福建省流行在冬至的时候祭祀始祖的风俗,如万历《建阳县志》说:“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礼 。”福建祀祖用专门制作的粉米圆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 , 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 。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样 , 都会在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
冬至习俗2:九九消寒
冬至这一天一到 , 便进入数九寒天 。中国民间将冬至叫做交九或这是数九,即从冬至这一天开始 , 每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 。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意思 。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 。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就一定会到来的 。
冬至习俗3:吃饺子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过节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 , 起源于汉代,盛于唐宋 , 相传到今天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的具体时间的到来 。
冬至这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时间最短、夜晚时间最长的一天 。在冬至这一天中国南北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会吃饺子、南方会和家人一起吃汤圆,还有谚语:冬至到,吃水饺,也有这个节气的很多诗词和歌赋 , 还有一些影视作品 。
冬至的由来与传说视频1、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 , 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把冬至作为节日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
2、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并有互贺的“拜冬”礼俗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
3、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冬至郊天”的祭天大典 。这种祭典的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
4、传说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天气格外冷 。人们的耳朵冻得生疼,有的甚至都冻烂了 。扁鹊来乡间为老百姓医?。吹秸庵智榭?,心里难受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一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把羊肉和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矫耳”做熟让人们吃 。
5、人们吃了“矫耳”饭 , 喝了祛寒汤,浑身发暖 , 两耳生热 , 冻烂的耳朵不久就好了 。家家户户感激扁鹊,为了纪念扁鹊,每年冬至都包饺子吃 。
重阳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简短冬至的传说故事是关于匈奴部落中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的故事 。
冬至又称为冬节、亚岁 。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 。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 。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 。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 , 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

冬至由来的故事,冬至的来历简短

文章插图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故事: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 。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 , 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
冬至节气的来历在民间有哪些传说冬至 这天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而南方大部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而冬至这天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通常在10℃以上 。下面是我为你们整理的关于节气之冬至的由来和 传说 有哪些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
目录
冬至的由来
冬至的传说
民间冬至的习俗
冬至的由来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 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 , 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 , 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 , 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 , 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 , 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 拜访 ,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
唐、宋时期 , 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古人认为 , 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 , 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 。冬至 , 皇帝到天坛祭天 , 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
〈〈〈
冬至的传说
冬至传说一:女娲与冬至饺子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 时,有位人头蛇身的女人叫女娲 , 看到天上有个窟窿,就用炼就的五彩石补天 。她又用黄泥做人,一年到头不停地做 。到了冬至那天,气候寒冷起来,黄土人的耳朵总被冻掉 。她就在一个个黄土人的耳朵上都穿个小孔,用一条线通过,一头打个结扎住,一头塞进黄土人的嘴里,让黄土人咬住,这才保牢耳朵没被冻掉 。以后就演变成冬至吃饺子的风俗 。每年冬至节,人们就包耳朵形状的饺子 , 意思是让女娲做的黄土人咬住带线(馅)的耳朵,不致于冻掉 。
冬至传说二:冬至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 夏至 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 , 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
冬至传说三:冬至饺子
河南南阳名医张仲景 , 医术十分高明,不管是什么样的疑难杂症,只要经过他的治疗,都可以迅速痊愈 。人们都尊称他为医圣 。
张仲景原本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后回到河南老家 。还乡的时候,正是酷寒的严冬 。他走到白河岸边,发觉河面都冻成了冰 。来来往往为生计奔忙的乡亲们,穿著单薄的衣服,面黄肌瘦,连耳朵都冻烂了 。张仲景看了 , 心中感到相当不忍 。
等他一回到家,登门求医的人接踵而至 。门前车马杂沓,全是乡里官宦富豪人家 。张仲景从早忙到晚,可是心中仍记挂着那些冻伤耳朵的穷乡亲们 。到了冬至那一天 , 他就把家中的工作交给弟子们,自己到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给穷人舍药治疗冻伤 。药方的名字叫做「祛寒娇耳汤」 。
做法是先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等煮熟后,将羊肉及药材捞起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 , 再下锅煮熟 。来乞药的人们,每人都给一大碗汤,两双娇耳 。大家吃了祛寒娇耳汤后,只觉得浑身温暖,两耳发热 。张仲景一直舍药到年三十,终于把乡亲们的耳朵全治好了 。
张仲景舍「祛寒娇耳汤」的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为了纪念他为人们治病的恩德,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都要包娇耳吃 。「娇耳」又称「饺儿」,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吃的饺子 。传说吃了冬至饺子,包管耳朵不会冻伤 。
冬至传说四:冬节圆
很久以前的一年冬至,闽南的一个城里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他们是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女儿 。在天寒地冻的严冬里,乞丐的妻子终于因体力不支而一病不起 。为了筹钱埋葬妻子,老乞丐只得忍痛把女儿卖给人家作奴婢 。一想到要离开相依为命的老父亲,女儿伤心得晕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了一碗米汤,一口一口的把女儿灌醒 。老乞丐又讨来了几个糯米圆充饥 。可是父女两个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先吃 。老乞丐就对女儿说:「今日离别 , 就像这粒糯米圆分成两半,咱们团圆的时候再吃圆子好吗?」说完,两人含泪吃完了圆子,就依依不舍的分手了 。
自父女两人分手后,又过了三年,老乞丐却毫无音讯 。每年到了冬至,女儿就更加的思念父亲 。她想,也许父亲现在仍穷困潦倒,不愿见面,那该如何相认呢?她就想了个办法,对主人说:「今天是冬至,家家都吃圆子,那门神也该敬敬他 。」主人同意了 。她就搓了两个又大又圆的.糯米圆粘在门环上,她想,这样一来,父亲回来,看到门环上的冬节圆,一定不会找错门 。谁知道 , 老乞丐还是没有回来 。第二年,女儿又把冬节圆黏在窗门、猪舍、牛舍、牛头上,寄托对父亲的思念 。左邻右舍取其团圆、吉利的含义,也照样去做 。这个习俗就这样传遍了闽南、潮汕一带 。
冬至传说五:冬至汤圆
从前有个木匠叫墨斗公 。在他所住的村子里,土壤十分肥沃 。农夫们只要将稻籽撒在田里,就可以坐下来静待收成了 。因此这些庄稼人整天闲着没事,就聚集在墨斗公的木匠店里聊天 。墨斗公被他们吵得无法静下心来工作,就交待他的徒弟拿一包经他施过法的锯木屑,每天早上抓一小掫撒到农夫的田里去 。这些锯木屑只要一洒到田里,就会变成杂草 。墨斗公的原意是要农夫们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天天下田锄草 。没想到这个徒弟嫌天天撒太麻烦 , 就一口气将整包锯木屑都倒光了 。于是,所有的田里都长了茂密的杂草,稻子反而枯萎殆尽,急得农夫们叫苦连天 。
墨斗公眼看着他的徒弟闯下大祸,就罚他变成一头牛,来帮助农民耕田除草 。为了使徒弟工作方便,墨斗公又设计了牛犁耙,碌碡等农具供它使用 。
墨斗公的徒弟变成牛后,惰性依然不变 。主人要它耕田,它就想出许多推托之辞:「我今天我太累了」、「我生病了」或是说「你还不喂我吃东西,我怎么替你工作?」它甚至和主人约定,耕田时每走一趟就要喂它吃红龟粿或汤圆等食物,否则它就罢耕 。
在天上的佛祖看到这头牛如此的狂妄 , 就在牛的下巴钉了一颗钉子,使它再也不能开口抱怨(如今每头牛的下巴都有一颗突起像痣的东西) 。因为它喜欢吃汤圆,人们就选择冬至这天作为它的生日 。除了喂它汤圆外,还在牛角、额头上都粘上一颗「圆仔钉」 。同时,为了感谢牛一年来的辛劳,冬至这天一定让它舒舒服服的休息一天 。
〈〈〈
民间冬至的习俗
1、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 , 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 , 是因纪念“医圣”张景仲冬至舍药留下的 。
2、羊肉汤
现山东滕州一带,冬至这天被称作伏九 , 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 , 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
3、糯米饭
在江南和广东一带,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和糯米饭的习俗,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
4、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 , 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
5、擂圆
擂圆又叫“冬至圆”是浙江台州人们冬至的重头戏,老传统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圆圆润润”,与平日里吃的汤圆相比,“冬至圆”不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而且意味深长 。
6、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大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 , 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 。一九二九不出门,三九四九冰上走 ,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 , 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 , 耕牛遍地走 。
7、赠鞋帽
冬至时节 , 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 。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 。”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 。古时手工 刺绣  , 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
8、藏冬冰
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 , 修窖藏冰 。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 , 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人窖中,窖深约二丈,将冰藏人后 , 立即将窖封闭严实,同时藏人各种鲜果,人春后取出 , 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
〈〈〈
节气之冬至的由来和传说有哪些相关 文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