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传统节日的风俗是什么佛山传统节日的风俗:
1、行通济

文章插图
每年的正月十六 , 佛山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 。佛山的南蒲公园附近有一条通济河 , 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 。佛山人认为“行通济,无弊矣” 。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 , 好不热闹 。
2、赛龙舟

文章插图
每年的端午节期间,佛山各地有民间举办的龙舟赛,各乡各村派出阵容鼎盛的龙舟队参与竞渡 。
3、秋色

文章插图
又名“秋宵”、“秋景”,是佛山独有的大型民间文化娱乐活动 。过去秋色多在秋收时节的晚上举行,表现形式上分为灯色、车色、马色、 地色、水色、飘色、景色七大类,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 通过游行的形式展出,并表演舞龙、舞狮、十番、锣鼓柜等助兴 。
4、爱花情结

文章插图
在过年前 , 人们爱花的情结非常浓 , 有“行花街”的习惯 。在佛山的街道上,很多人都会逛花街,在这个店买一棵桃树,又在那边店买一盆含苞的水仙,或者是一盆金橘,逛花街是佛山人民历来就有的传统习俗 。
5、舞醒狮

文章插图
在传统的佛山过年习俗中,舞醒狮庆春节是不可缺少的节目 。从大年初一开始,很多村里的祠堂前 , 或者小镇的街道里,都能听到锣鼓的响声,都能看到上窜下跳的醒狮 。
佛山有什么特别的节日传统风俗佛山在春节前三日举行年宵花市、春节期间醒狮表演、每年的正月十六行通济 。
年宵花市:“行花街”是珠江三角洲人民群众相沿已久的民间习俗 。花市于春节前三日举行,除夕晚是花市的高潮,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 游人买到鲜花,寓示大吉大利、大展宏图 。
狮王争霸:狮王争霸是广东省"一城一特"春节文化活动之一,在佛山,无醒狮不春节 。春节期间佛山各地均能看到醒狮表演,部分镇街还会组织举办大规模的“狮王争霸赛” 。醒狮现在很多地方均可看到,不过醒狮可以成为佛山春节特色活动 , 醒狮文化氛围及技术是全国仅有的 。
行通济: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 。却说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 。佛山人认为“行通济,冇弊矣”(佛山方言,意即行通济无忧愁) 。每年正月十五,政府组织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佛山的地方特色工艺
佛山木版年画源远流长 。据《广东文物》描述:“前门刻有神荼郁垒,高与檐齐”,证明在汉代时的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贴门神的习俗 。佛-山木版年画生产以清乾隆、嘉庆至抗日战争前为盛,属于地方民俗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品 。
佛山是“南国陶都”、“中国陶瓷名都”,制陶工艺源远流长,有700多年历史,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 。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 , 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 , 薪火相传至今5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 。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 。古方正药的历史有400余年,涌现出了“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
佛山的铸造业始于2000多年前 。宋代时佛山所铸鼎、锅、钟、塔等闻名全国 。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 。
佛山春节的风俗有哪些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 , 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 ,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 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 , 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 , 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 , 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 , 百草不生;年一过 , 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 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 , 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 , 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 , 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 , 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 , 耍龙灯 , 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 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 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 , 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 , 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 , 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 , 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 , 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 , 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 , 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 , 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 , 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 , 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 , 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 , 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 , 周而复始从头来 。
【佛山春节习俗,谁知道广东佛山顺德的春节习俗】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 , 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 。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 , 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 , 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 , 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 , 《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 , 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 , 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 , 送去喂虎 。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 , 放在自家门口 , 以避邪防害 。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
到了宋代 , 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 , 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 , 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 , 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在民间 , 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 。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 。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 , 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 , 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 , 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
在贴春联的同时 , 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 , 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 , 称曰“守岁” 。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 , 吃过年夜饭 , 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 , 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 , 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 , 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 , 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 ,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 , 及婚嫁、建房、开业等 , 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 , 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 , 品质高 , 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
拜年
新年的初一 , 人们都早早起来 , 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 , 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 , 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 ,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 , 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 , 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 , 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 , 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 , 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 , 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 , 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 , 也有人干脆沾糖吃 。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 。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 , 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 , 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 , 其乐融融 。

文章插图
广东过年的风俗有哪些广东过年的特色风俗有:逛花市,派利是,醒狮,舞龙,行通济,广府庙会 。
风俗以及寓意:
逛花市:逛花市这个是广东的传统风俗,据说在中国唯广州独有,后来这个风俗逐步推及辐射到其他县市 , 成为广东人过年的风俗 。
派利是:这是广东春节的习惯,代表的是利利事事,寓吉祥之意 。
醒狮: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春节期间很多商场都会请来醒狮队,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 。

文章插图
广东过年的其他风俗:
行通济:是广东省佛山市一带的传统民俗活动 。作为在元宵节期间举行的游玩祈福活动 。
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 , 自清晨到夜幕 , 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 , 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
广府庙会:是广东"一城一特"春节活动之一,是广东省地方传统民俗文化 , 广州市越秀区在传统元宵节期间 , 即农历正月十五至廿一举办的传统庙会 。
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广府庙会开幕式设在元宵节当天,为期七天,是一项广府文化嘉年华活动 。
潮州大锣鼓:是广东潮汕地区传统音乐中的一种 , 是一种由锣鼓乐与管弦乐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 , 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是潮汕地区最具群众性的乐种之一 。
- 春节民间习俗,春节有哪些民间风俗
- 南昌过年的风俗文化有哪些,南昌过春节的风俗
- 正月初八习俗吃什么,正月初八出生的男孩取什么名字
- 关于年俗的传说,关于春节的传说
- 关于绿色春节的内容,有关绿色的作文600字
- 春节美食手抄报简单又漂亮,安全食品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 中秋节的习俗有什么,中秋节的习俗
- 2024年春节快递停运时间表,停运期间咋办?
- 春节活动主题标语,春节的标语有哪些
- 法国美食简笔画,春节美食怎么画简单又好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