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经过两个月的苦干,也没什么进展 。这时候华亭(上海古称)诸生(注:太学学习的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叶宗行出现了 。
他向夏原吉提出一个建议——放弃已成痼疾的吴淞江河段,挖深挖宽范家浜,使范家浜南接大黄浦,北接吴淞江近海江段,江浦合流,“黄浦夺淞”,冲泻入海 。
我们来解释一下各个河段:
这里的大黄浦还远不是“黄浦江”,在明朝之前,黄浦河道只有30来丈宽(约100米),远没有吴淞江宽阔,也不是太湖泄水入海的主要通道 。简单来说,吴淞江是大江大河,而它只是一条普通的河 。
范家浜就是如今的外白渡桥至复兴岛的一段黄浦江 。它是由当时十多万民夫开挖疏浚的!于是,大黄浦——范家浜——南跄浦所组成的新河道形成,这项工程是在永乐二年(1404年)基本完成的,共开掘大黄浦、范家浜12000丈 。(近40公里,整条黄浦江现在为113公里,超过三分之一 。)
这里必须再夸夸这个华亭诸生叶宗行 。叶宗行看到父老乡亲饱受水灾之苦,查遍所有典籍,再加上经常实地勘查,暗自研究比较各种方案的优劣 。当时大家普遍的办法还是“堵”,采用修围、开江、筑堤、置闸等方法来控制泥沙的淤积,他则认为,应该“导”,禁止农民筑坝阻流,疏导大小河道,从而分导太湖之水归于海 。颇有些大禹治水的风范啊 。
当然,他最创新的方案当是放弃无药可救的吴淞江河段,挖深挖宽范家浜,使范家浜南接大黄浦 。这个方案简单比拟一下,就像心脏搭桥手术,再造一条新的血管治堵一样 。
他的方案是水利史上一个独特、新颖、有效的治水措施,另辟蹊径,前无古人 。古代的上海人,让人有的总体印象就是创新集大成者,可以开创一个新局面的那种气质 。比如我曾经写过的徐光启和黄道婆(延伸阅读《别光研究心学,“实学”更能告诉你如何经营一个高产出的人生》《四周年了,我想写写黄道婆》) 。他们总是先默默努力、蛰伏,自己躲起来花费巨大心力研究,然后一旦亮相,就能光彩夺目 。海派文化就是别具一格降人才,人才有革新的理念,往往能自成一派 。
当然,能采用这个建议的主政者也很了不起 。夏原吉治水后的第二年(永乐四年)被升为户部尚书,后来在史书上更是历经五朝的名臣 。据《明史》记载,治水期间,夏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民劳 ,吾何忍独适’” 。这种让自己与民感同身受、悲喜相通的能力,是值得人们反复称道的 。
太湖水,似乎只有三股分流才能平稳,夏原吉后来又引上游的太湖水入刘家、白茆二港,吴淞江水患终于才暂时稳住了 。
“黄浦江”是因水患而诞生的,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成功创新、转危为安、太平无事的象征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江浙沪与黄浦江的更深渊源
“江浙沪包邮区”在地缘上为什么能这么亲近,经济社会文化上又能相互协同无缝对接,有很多原因和理由 。我在黄浦江的缘起和发展上也找到一个秘密和答案 。
上文提到,大黄浦——范家浜——南跄浦河道,是永乐二年的夏原吉和叶宗行的那个工程奠定的 。后来,南跄浦作为吴淞江的末段,沉受不住巨大的水量,末段便发生摆动,吴淞江的另一条支流大跄浦承接了这一使命 。大跄浦口也就是吴淞口(就是原吴淞江入长江之口) 。
随后,大黄浦——范家浜——大跄浦河道形成,为日后的黄浦江水系的形成,奠定了一个坚实的框架 。在这个框架下,水势猛,冲击力大,大黄浦适应了新的环境,不断发育 。历时一年之后,大黄浦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江大河 。在明朝,它还不叫“黄浦江”,它的水系发展也还远没有完成 。
- 头像用船好吗 微信头像有桥有水风景
- 虎跳门水道 虎门大桥风水事件
- 有关于桥的历史和资料 关于桥的资料有哪些
- 有关桥的对联有哪些
- 嘉兴凤桥水蜜桃什么时候上市
- 风水桥的寓意 拱形过道风水桥
- 整体桥和独立悬架 整体桥非独立悬架好不
- 汕头南澳大桥简介 汕头南澳大桥介绍
- 邵武道峰山 邵武上岚风水大桥
- 邢台玉带桥在什么位置 资中玉带桥风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