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哪座桥可以走人 黄浦江风水之争( 三 )


六七十年过去,发生了一件偶然中带着必然的事儿 。
1472年,明成化八年,为了杜绝海水入侵内地,杭州湾筑起海塘,原先流入海湾的河流被堵住,被堵的河水流向地势较低的东面,也流向了大黄浦 。
这样,“黄浦江”不仅有太湖、淀山泖等水源流入,又有杭嘉湖平原的水源汇入,促进了它的进一步发育,不浚自深,江流扩大 。
可以这样理解,“黄浦江”几百年前奠定了——江浙沪融合的格局!它本是因为应对水灾等危机而诞生的,后来不仅平静地化解了水患,还顺势把自己不断扩大,接纳了更多水源,有了更多的水,形成了一股更强的冲刷河床的水流,在入长江处有利地冲刷了河口 。
从中国人的历史的正面来看,遇到问题时,总能否极泰来,因为具有创造精神,包容精神,能化腐朽为神奇 。
其实,这就是中国梦啊 。它永远相信,开拓开创精神会伴随我们的世世代代 。如此卓越,又如此平静,不喧闹,安之若素,等到需要力量的时候,它能自动聚积起来 。
这样巧地、“天时地利人和”地汇聚水量和发展能量的,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条河流吧 。黄浦江成功演绎了逆袭、壮大、登顶的神话 。就像此后来上海滩闯荡的一个个奇人的创富故事一样 。
现在我们总说大城市虹吸周边城市的优势资源,却不知道,有些事情是因势利导,浑然天成的 。大江大河随着时光变迁,也不会一直浪奔浪流,也会堵塞淤积,留下来的全是扛得住几百几千年变迁的 。
古人造就了新水道,充沛的水源形成湍急的水流,不断冲刷河床,强大的自然水势促使河道进一步发育壮大,变阔变深,最终使得黄浦江奇迹般地演变成为太湖下游唯一的大江 。
黄浦继续发育壮大的故事还没有完 。
大家都知道明代的一代名臣海瑞吧 。明隆庆三年(1569年),吴淞江再次有水患,实际上吴淞江上游的水患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当时明朝财政紧张,海瑞想出了以工代赈的方法 。从嘉定黄浦至上海县宋家桥八十里河道的疏通,两个月告捷,原有的吴淞江与黄浦交汇处河道得到整治,使得原来北折的吴淞江下水改在今日外白渡桥处注入大黄浦,同黄浦入海 。
这一工程改变了吴淞江下游的走向,奠定了今日苏州河注入黄浦江的主次关系!黄浦江水系基本形成 。
叶宗行,黄浦夺淞;海瑞,淞注黄浦 。人类彻底改变了水系的主次关系,城市的命运由此打造 。“干水环抱,支水止息”,长江与黄浦江是干水与支水的关系,黄浦江与苏州河(原吴淞江)也是干水和支水的关系,水法中宜取支,在干水环抱、支水止息处选址,则同时兼备干水足够的生气和支水的亲和性 。
上海就是长江冲击平原的一部分,不临长江,避免其气场的冲害 。长江水受海水的托顶作用影响较大 。很多城市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干流与支流交汇的位置,比如武汉是长江和汉江,南京是长江和秦淮河,华盛顿是安娜考斯蒂河和波多马克河 。研究至此,我开始读蒋平阶的《水龙经》,下一篇再细讲体会 。
上海滩,有滩有海,中国的海岸线总长3.2万千米,大陆海岸线长1.8万千米,有海的地方很多,不足为奇 。上海的落脚点始终是滩,海纳百川的精神在黄浦江身上就有,一定程度上,黄浦江也具有海的精神 。随着历史发展它纳入了太湖平原和杭嘉湖平原的水源,它本身就像海一样,才能发展,才能壮大 。
黄浦江是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却没有留下雄伟壮观、供人瞻仰的水利建筑遗迹 。它的身世早就被人淡忘,人们认为它就是一条与生俱来的天然大河 。但它无疑是中国最繁华的河流,经济价值最高的河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