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 这是第3398篇原创首发文章字数 4k+ ·
· 水姐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我在上海前后共住了十多年了,从来没有坐过黄浦江游船 。写了十六铺起家的宁波小港李家近两百年的历史之后(延伸阅读:《何去何从4》),想带着孩子感受并讲解一下上海,才像游客一样去感受了一下 。
那天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很凉爽,空气干净,能见度好 。在江上看再熟悉不过的楼宇和桥梁,回味知识库存里头上海滩的历史,突然觉得,现在才坐这个船,也是挺不错的契机 。
我们生活在固定的城市里,偶尔也要用游客的眼去审视它,要把那些熟悉的风景当成新事物一样学习和研究,这是生活源源不断的乐趣 。人文世界是个容易消融、接纳一切的领域,让我们迅速对周围的一切都习以为常,但有时也需要不断有新触角、新触点,令其保持活力和节奏感 。
研究“黄浦江”,果然让我心潮澎湃 。它串联起历史与现实、古书与现有的规划、自然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等等,永远在向前奔涌,一路留下太多故事,永远有新鲜事物涌现并总有可溯的渊源 。
黄浦江并不是一个“关键词”“热词”,人们要形成对它的相对系统的集成概念和完整认知是难的,不如百余年的外滩,三十年的浦东和陆家嘴,现在的北外滩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等等,这些“网红热词”“热门景点”更能成为搜索的热点 。
但我想,认认真真地写个系列,说说黄浦江 。这几年我一直在写城市系列,现在,找到一个从“江”的角度写“城”的新视角 。我前段时间写何去何从》系列,写了6篇,现在,终于可以新开一个系列了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世上本无“黄浦江”
首先令人惊讶的是,黄浦江是人类水利工程的巨大胜利 。世上本无黄浦江,它的诞生仅仅六百余年 。明朝时出现了两个被载入史册的人物,以及十余万民夫,用其智慧和汗水,塑造、成就了它 。
春秋战国时期,有三条大河流经今天的上海及附近地区,即东江、松江、娄江 。写于公元前5世纪的《尚书·禹贡》就记载,“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震泽就是太湖,三江就是上述三条大河,它们若泄泻太湖水入海,震泽平原就畅通安定了 。
到了唐朝,公元7世纪左右,东江、娄江已经淤塞,只剩下松江了 。古松江又叫吴淞江,它不仅要帮太湖排水,还成为江南水网出海的要道 。于是,三条河的“权利”和“义务”都压到了一条河身上,权利是吴淞江上肯定会诞生一个繁华的奇迹般的城镇,义务是要承受巨大的运量和泥沙的压力,以及更多的人为影响和破坏了 。
吴淞江南岸那个必然会崛起的镇叫青龙镇,就是今天的上海青浦白鹤,它一度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和对外港口,据说,日本遣唐使就是从这个镇登陆的 。那时候的青龙镇繁华入诗——“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引自:宋朝诗人梅尧臣《青龙杂志》) 。
但是,繁华之后总是落寞,吴淞江上游淤浅,下游缩窄,唐朝时江阔二十里,宋代九里,元代两里,明初仅为150余丈(500米) 。随后青龙镇衰亡,人们泊船改至上海浦口,于是上海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设立)崛起 。元朝在1292年时,上海县设立 。
水,真的是城市的命啊!
到了14世纪,明初,吴淞江的下游已经淤成平陆 。每逢积雨,众水奔溃,影响松江、苏州、湖州、嘉兴四府,就像现在的南方多地暴雨引发的水灾一样,损失严重 。当时此四地是明朝的税赋重地,不容有失 。于是,15世纪初,1403年,时任户部左侍郎的夏原吉受永乐皇帝之命前来治水 。
- 头像用船好吗 微信头像有桥有水风景
- 虎跳门水道 虎门大桥风水事件
- 有关于桥的历史和资料 关于桥的资料有哪些
- 有关桥的对联有哪些
- 嘉兴凤桥水蜜桃什么时候上市
- 风水桥的寓意 拱形过道风水桥
- 整体桥和独立悬架 整体桥非独立悬架好不
- 汕头南澳大桥简介 汕头南澳大桥介绍
- 邵武道峰山 邵武上岚风水大桥
- 邢台玉带桥在什么位置 资中玉带桥风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