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含珠风水 风水中的水口与来龙( 三 )


(三) 交通型
村落面临水流,或通舟楫,或筑桥,以继通陆路 。一般说来,坐落于较大河流旁的多设简易码头以通舟楫;溪流较小而村里族民财力两旺者多架桥以通两岸,于是构成交通型水口 。交通型水口上的桥梁均属明清所修建,因徽商致富,一些宗族大村的水口桥十分考究 。
(四) 生态型
生态型作为一种模式的水口大多并不独立存在,但在当年深受风水影响使水口林木被奉为风水林而严加保护,例如《羽中麓齐氏族谱》规定:“保龙脉,来龙为一村之命脉,不能伐山木 。”还有风水通过帝王间接发生影响,《明史纪事本末》就载有因南京钟山孝陵来脉的关系而禁止江南宣歙等地砍伐山林 。这不仅促使徽州广大山林得到保护,而且也强化村民护林保龙脉的意识 。
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合一”强调“人”须与“天”相认同、协调、一致,既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能动适应,也意味着人对其主宰、命定的被动地顺从崇拜而只得顺应自然 。这就决定了先民采用类比与直观外推的方式来表现认识与判断,树木与祸福正是通过“以树木为衣毛,盖广陌局散,非林木不足以护生机;赂谷风重,非林障不足以御寒气 。……惟其草茂木繁则生气旺盛 。护荫地脉,斯为富贵垣局”等生态环境为中介而感应的 。这种形气感应关乎祸福的观念,在实际上是属于传统伦理哲学与环境观,即属于天人感应的范畴 。其中含有生态良性反馈的合理成分,值得认真发掘并给以正确评价 。
以上列举的水口模式,在徽州村落中往往体现为几种模式的功能兼备,一举数得,仅是程度不同而已:表明这一地域性传统建筑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滋养下发展起来的,在其上面尚能找到纵向历史遗传基因,中原人士南迁时的心态残留痕迹,而更多的则是明清两代经济、文化、时尚、风俗所打下的烙印 。而风水作为一种历史实践经验的总结,又对水口环境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

龙口含珠风水 风水中的水口与来龙

文章插图

所谓园林,其观念的形成和含义,依照园字的原型来分析,似应是四周墙体围合,中间有土山、水池、林木的,用于生活起居和游宴的一种空间环境,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与之相适应的理想生活空间即人代天工的境界 。从广义来说,园已扩大为一种人工环境,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建筑形式,其功能和意义都不以园为限,但含有园的情调,就是借园冠名的住宅别墅来丰富建筑内涵,并寄托自己的情趣,寓含栖居者的生活态度与审美追求 。也正因为如此,园不同于村头、宅旁的绿地,也不同于一般的纯田野风光 。
起初的园林,大都“采土筑山”,或“深林绝涧”,模仿自然,仅推崇山水的野趣;进而叠石造山,或楼阁重复,同时具有中国山水画的款式 。在园林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是随着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艺术构筑 。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有了帝王的苑囿,而后又有私家的园林出现 。私家园林的发展成为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具有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形成后代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构成独有的东方园林建筑体系 。私家园林从汉晋到唐宋,再发展到明清时期,创造意境方面的特点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构成若干不同的景区,产生相互联贯和对比的艺术效果 。它把山池、建筑、园艺、雕刻、书法、绘画等等都综合在园林艺术之中 。
中国古典园林,品种多样,风格各异 。有的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如北方的皇家园林;有的玲珑剔透、轻柔秀美如南方的私家园林 。它们处于都市繁华之地,交通发达,信息灵通,故历来为人们所瞩目,远近闻名 。然而,也有的重要园林却像“藏在深闺人未识”似的,在岁月流逝中将自身蕴含着的秀美和优雅的风姿,悄悄地在静寂的山村里展示着,这便是徽州园林 。由于山高路阻,徽州园林久隐在青山绿水之中,错落在危岭险隘之上,而鲜为人知 。加上徽州理学风行、封建宗法严锢,慎独心理深重,更致徽州园林长期沉默自处 。随着社会进步、交通发达,徽州园林以其卓越典雅的姿韵,在黄山大地上独领风骚,招徕游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