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针风水害人 风水中的兼针作局


按照一般教科书的内容编写,针刺包括体位选择,揣穴定穴,消毒,针具的选择,进针,补泻手法与出针等内容,但并没有告诉你针刺顺序 。而临床常常用多个穴位治疗疾病,而针刺施术顺序对于疗效是否存在影响?
针刺顺序即依不同的病症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针刺治疗,针刺顺序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 。《内经针灸类方语释》一书中曾提到针刺取穴顺序与施术先后对针刺疗效的影响 。临床用同一腧穴处方,由于施术先后不同,产生效果因之而异 。
《灵枢·五色篇》中有记载“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体现了腧穴针刺顺序对疗效的重要影响,《内经针灸类方语释》一书中曾举一病例,“如治一急性胃痛患者,取内关,中脘,足三里,并依此顺序施术,顷刻病减痛止,但在留针过程中给予行针时,其顺序恰于其反,结果其病又作,复又施术如前,才告痛止” 。
此例可以看出,针刺取穴顺序与施术先后对针刺疗效影响之巨大 。而符文彬教授更是认为,针刺的不传之秘在于针刺顺序,足以见得针刺顺序的重要性 。
关于针刺顺序规律,一般有几种取穴顺序规律,现简要整理介绍如下:
一、主配穴处方中,先针主穴
在一张针灸处方中,一般先针治疗主症的主穴,后针治疗兼症的配穴,此规律为临床基本规律,大多医生用此法 。若主穴非一个穴位,通常使用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施术,而配穴也根据治病需要进行针刺顺序的选择 。
二、急则首刺治标穴,缓则先刺治本穴
按照病症的缓急,通常“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症先针治标穴以缓其急,缓则先刺治本穴以治其本,也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方法 。
三、先病后病同时存在:先病先刺
疾病的发展常常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故宜先病当先刺,后病当后刺 。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条中先病必须与后病同时存在,若先病或后病转为急症,则采取“急则首刺治标穴,缓则先刺治本穴”的方法 。
四、特殊作用穴位当先刺
【怎么用针风水害人 风水中的兼针作局】
按照临床经验,某些特殊作用或特殊刺法,当先刺其穴 。如符文彬教授治疗精神疾患等疾病经验为先升清后降浊,针刺中采用印堂,百会二穴取其升清降浊调节气机之效,故先刺之,后用它穴以辅助 。
五、依证的虚实定序
阴盛阳虚,先背后腹;阴虚阳盛,先下后上;先补其虚,后泻其实 。《灵枢·终始》提到:“阴盛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难经·八十一难》指出:“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 。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 。这里的先后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立法的先后,也即整个疗程的先后顺序;二是治疗的先后顺序,也就是每次施术的先后顺序 。
阴阳互为制约、互为消长,阴盛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阳气旺盛了,阴邪会自然消匿,即“益火之原,以消阴翳” 。我们知道,背为阳,腹为阴,所以在施针时,阴盛阳虚者,先针背,后针腹 。
如我们治疗哮喘,在取穴上也不外大椎、定喘、肺俞、心俞、膈俞、脾俞、天突、中府、孔最等,但在针刺顺序上是先刺背部腧穴,再刺胸腹四肢腧穴,或第一疗程刺背部腧穴,第二疗程刺胸腹四肢腧穴 。哮喘病多属阴盛阳虚,所以先针背后针腹的针刺顺序是能够取得理想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阴虚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是滋阴潜阳的一种体现 。阴精不足,不能制约阳气,应首先顾及其不足的阴,阴精充足了,亢奋的阳气将自然平复,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