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流通“带给农村电商新机遇( 二 )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目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上,“搭台”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唱戏的主体培育较慢,其中的原因多样 。政府应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互联网+流通不一定就是网店,也可能是线下线上结合;二是互联网+流通不一定就是远销千里,也可能是城乡互通;三是互联网+流通不是串联一根从田头到餐桌的网线,也需要建立线下强大的支撑体系 。
这些农村电商实际的问题与被验证的事实,已经超出了传统电商销售模式的应用与理解,而更多的是在观念和方法方面的重新定位与认知 。所以,我建议政府应该从产业链提升、供给侧的角度读懂电商、规划电商、实施电商,如此才能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把握时代机遇 。
企业:把握产业链电商倒逼的机遇
农村电商在发展过程中,县域涉农企业作为主体跃跃欲试,都希望在互联网+流通的商贸变革中分一杯羹,但是仅仅锁定产品的零售,通常结果差强人意,而且随着互联网越发普惠、产品与服务信息越发对称,线上商品服务必然是越发激烈的 。互联网+流通”的改革方式向企业透析着更多的产业链机会 。
在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有两个典型的例子 。一家叫绿盒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他们经营的是一个区域农产品上行服务平台,公司定位做生鲜电商销售,开始做B2C的模式时举步维艰,后来重新定位作为农产品上行“电商化、品牌化、标准化”的服务机构,解决区域农产品卖的出、送不出的难题,配备了冷库、异形包装机、冷链车等配套设备,同时政府支持给予检测、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的保障支撑,帮助到很多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实施上行路径的打通 。
另外一家叫浙百味农业合作社,合作社的大米基本上通过电商渠道销售,不过它不是自己零售而是网络渠道供应商,但是大米的价格比传统农企批发高出一元左右,为什么?因为合作社负责人做了两件事:首先是经常拍摄生产种植过程的照片给到电商渠道代理商,让他们有一手素材;二是一件代发,实现柔性生产供应,从供给侧的角度增加了自己的服务价值 。
服务商:带给县域的可以更多
【“互联网+流通“带给农村电商新机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互联网+流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加大对流通领域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的投入,这给县域电商服务商释放了新的信号与参与农村电商的机会 。
目前的农村电商服务商,除了农村电商服务商建设布点,大都处于营销策划、人才培训等软服务层面,但是对于县域及农村产业结构、硬件布局上还是很少的,“互联网+流通”发展基金可以促进真正引擎式的发展抓手 。目前也有一些县域、服务商开始尝试,如陕西洛川的苹果产业,服务商开始涉及品种、溯源、品控等环节的重点投入;山东齐河的物流行业,提出“中国网仓”的定位规划,企业开始布局智能仓储体系,实现物流与快递的协同产业升级 。以此,实现县域及农村电商真正的“标本兼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