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跨境电商 疯狂的跨境电商

疯狂的跨境电商
跨境电商一度被认为是电商行业内“最后一块蛋糕” 。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元,未来几年跨境电商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比例将会提高到20% 。
尤其是在2014年,政策红利不断被释放,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军跨境电商 。标志性事件主要有两个:一是传统的电商巨头阿里和亚马逊的高调入场;二是以洋码头、蜜芽等为代表的一批创业跨境电商获得了巨额融资 。

搞跨境电商 疯狂的跨境电商

文章插图
新旧势力的碰撞将使国内跨境电商的市场格局更加清晰 。万亿元级别的市场规模,年均20%-30%的增速,注定了2015年跨境电商领域的一场恶战不可避免 。
但对传统的零售企业来说,跨境电商业务大多在2014年底或2015年起步,反应又慢了半拍,想要借助跨境电商“翻身”的可能性并不大 。
“混战”跨境电商
目前,还没有出现一家消费者普遍认同的跨境进口电商 。这对传统零售企业而言,尚有分一杯羹的机会 。
当前,跨境进口电商已经站到了风口 。
不仅是天猫[微博]、京东、苏宁等传统电商巨头纷纷进军跨境电商领域,并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蘑菇街、聚美急速免税店、唯品会、一号店、网易考拉等都已经开始发挥固有优势积极部署跨境电商业务 。
跨境进口电商也被认为是国内电商最后一次混战中,改写国内电商格局的机会和新增长点 。仅2014年,就有20多家知名电商企业加入这一竞争行业 。2015年,传统零售企业如步步高(17.49, 1.59, 10.00%)、大商集团、中粮等纷纷抢滩跨境电商业务 。
在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BAI)投资助理杨露茜看来,在这个新兴的风口,大佬和小弟的起跑线没有差太远,早期的发展会依靠政策红利、价格优势、品类丰富度,但最终还是会回归到零售层面的竞争——品牌、供应链和服务体验,需要有能力不断提高复够率 。
目前,还没有出现一家消费者普遍认同的跨境进口电商 。这对传统零售企业而言,尚有分一杯羹的机会 。
跨境电商崛起格局未定
政策红利的释放成为国内跨境电商迅速发展的契机 。
2015年4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关于降低进口产品关税试点、税制改革和恢复增设口岸免税店的相关政策,表明了政府的支持态度 。
2014年7月,海关总署接连出台《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和《关于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的公告》,从政策层面上认可了跨境电子商务和业内通行的保税模式 。
也正是这一年,国内跨境电商开始迅猛发展 。包括天猫、京东、亚马逊[微博]等都以不同的形式涉水跨境电商,网易等也都将海购版块提升至重要战略地位 。
2014年2月,天猫国际上线,主营各大品牌标品;同年4月,京东全球购、街蜜、皇家空港、爱美购上线;8月,亚马逊直邮上线,以保税区+海外直邮+国际精品店+进口直采店的模式迅速占领市场;9月,一号海购、聚美海外购、唯品会全球特卖上线 。一时间,超过20多家知名电商开始了跨境电商业务 。
天猫、亚马逊、京东等传统电商入局跨境电商是为了维系原有的市场地位,并争取新的更大市场 。他们坐拥大流量,不缺资金,所以在竞争一开始便占有优势 。
但他们之间的玩法却并不同 。天猫国际是M2B模式,开放平台入驻国际品牌 。其流量大,直接与海外政府合作、招商便利,也能够与世界邮政体系进行战略合作,所以其上线便获得了大量用户的青睐 。
亚马逊则采用海外直邮的方式,全球优质供应链物流体系和丰富的SKU使其吸引了一大批资深的海淘用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