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更新太频繁 百度频繁调整背后( 五 )


为了持久的维护自己的行业地位,百度的最佳策略就是全面升级自身的技术体系,采用全新的认知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是一个太宽泛的概念,在这里采用IBM提出的“认知计算”一词),重新设计规划自己的搜索产品(新产品甚至不一定叫搜索),重新强化自身的入口控制能力,再次占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机交互入口 。
这意味着百度不仅要逐渐舍弃掉落后过时的爬虫搜索、索引技术、排序技术,采用全新的技术体系,还需要将产品从以前“信息简单检索、导流”的定位,转变成为用户需求解决过程中的全套方案的提供者,这也是在拓展自己的需求服务空间,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 。
曾经的搜索三步骤:
(1)爬取环节:通过爬虫技术,抓取海量互联网上能够获取的公开资料(主要以文字为主);
(2)整理环节:根据索引技术对抓取来的资料进行梳理排序,从而降低用户搜索反馈时效;
(3)搜索环节:用户通过搜索入口输入需求关键词,搜索引擎返回搜索结果;
未来的AI三步骤:
(1)爬取环节:通过爬虫技术,抓取海量互联网上、能够获取的公开资料(包含文字、视频、图片);
(2)理解环节:通过认知计算技术对抓取的资料进行深度理解,并对已理解的内容建立索引体系,以将内容向所有产品系输出;
(3)交流环节: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核心入口)、搜索入口、场景入口、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与其进行多轮次交流,从而最大化的为用户提供帮助(具体来说,对于很多封闭性问题搜索需求,能够直接给出答案,而对于那些开放性问题,则能够给出更加确切的资料) 。
可以看出,在以往PC/手机搜索时代,其主要交互形态是图形用户界面,就像现在每个人使用的网页或者App,而认知计算的发展使得自然语言平台成为主要交互界面,而自然语言交互环境所创造的用户体验体验可以广泛应用在各种环境,无论是汽车、微波炉、洗衣机还是穿戴式设备,或者其它任何设备和场景,从而打通所有现实入口 。
与此同时,百度通过上述变革,其服务能力将大幅度提升,给出更优化的反馈,这将极大加强百度对于用户的价值 。
然而这种革命性的变革对于百度来说,面临两大瓶颈,一个是硬件上的瓶颈,一个是软件层面的瓶颈 。
在软件层面,百度早在2013年便开始加大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并从硅谷挖了不少人才,如今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在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知识图谱、三维建模等认知计算基础技术上已经具备一定的储备,如今的核心要务是采用这些全新的技术,来大幅度的提升搜索体验 。
与软件层面不同的是,硬件层面受制于整个科技链条的创新进度,由于如今的通用芯片无法高效提供神经网络计算,从而使得许多产品在计算层面变得异常复杂 。不过随着人工智能的持续火热,神经网络专用芯片领域也越来越被众多科技公司关注,比如英伟达投20亿美金研发神经网络专用芯片、IBM的TrueNorth芯片、国内的地平线科技等公司,随着这批公司集中精力解决问题,或许将来能够使计算效率提升1000倍以上 。对于百度来说,硬件领域的瓶颈需要等等产业链上游的伙伴跟进,但也要时刻保持深度关注 。
重组剥离
最近两年,百度采取的策略就是将旗下的这些业务进行重新梳理重组,并对于其中的部分非核心业务进行拆分独立、公开融资、独立经营,最终变成一个泛百度系的矩阵,而百度自身成为一艘由众多业务组合的航空母舰 。
百度进行上述调整,主要是出于以下意图: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