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是一首什么诗 山居秋暝的意思( 二 )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 。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 。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 。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
三、背诵这首诗歌 。
四、体会自然之美,最强环保意识 。
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人们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缺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让学生列举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
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乐园 。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 。
《山居秋暝》原文和译文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译文:
空寂的终南山刚下了一场雨后,秋天的黄昏时候降临了 。
明亮的月光在松树间照耀,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流淌 。
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是洗衣的女子回来了,水上的荷叶摇动是打鱼的渔民下船了 。
任凭春天的芳香花草消逝,我自己还是可以居留在这里 。
《山居秋暝》诗歌鉴赏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 。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