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和佛教有什么关系 佛教关于风水的故事有哪些( 二 )


  • 朝廷腐败,仕途无望的文人只能"汲汲于佛教"
晚明时期,原本江山如画,如今大厦将倾,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朝堂上党派纷争,乌烟瘴气 。在这样风雨飘摇的境况下,心怀抱负兼济天下的士大夫如徐渭、杨慎、唐伯虎、陆光祖、冯梦祯等人倍遭冷落打压,经历了宦海沉浮,他们空剩一身疲倦 。
一盘散沙的政治体系为士人提供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最终士大夫们心灰意冷,急流勇退,他们另外寻找了一种释放文化能量的特殊磁场,那就是礼佛 。从佛经佛典中,寻找失意人生的破解之法 。
佛教禅宗的出世思想给这些落寞的士人群体带去安慰,遍布全国的寺庙山林也给他们提供了隐居避世、谈身论心的便捷渠道 。而寺庙之下附属的教育、慈善、公益机构也给士大夫提供了参与社会管理的机会,这使他们能以另外一种方式完成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
风水和佛教有什么关系 佛教关于风水的故事有哪些

文章插图
图丨晚明官员
  • 明末统治阶级对佛教管理相对宽松
晚明统治阶级对佛教政策设定的相对宽松 。这是因为朝廷素来喜欢利用宗教巩固政权,尤其是在濒临没落之时 。相对的,佛教也并不介意成为朝廷的工具,变得世俗化,明末高僧们都或多或少与官场有联系,高僧德清还曾表示过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 沙门所作一切佛事" , 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
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的动荡必然会伴随人们宗教意识的觉醒,越是动荡不安、 民不聊生,百姓就越是会将希望寄托在宗教上 。现实的苦难总是为宗教提供发展契机 。
可以说,宗教是乱世人的避风港,他们在信仰的世界中,另觅心安 。
  • 阳明心学的发展间接影响了士人的选择
明中后期,阳明心学的兴起,使官场上压抑的士人找到了一种纾解内心的方式,同时也让他们淡化了作为读书人,那种与生俱来的政治使命感 。文人逐渐将生活的重心从仕途转移到个人身上,他们追求心性自由,沉醉于俗世享乐 。为此,很多人甚至选择退隐山林,不再为琐事劳心,只过逍遥自得,对酒当歌的生活 。
阳明心学的发展恰好为佛教复兴搭建了合适的思想氛围和人文环境,加上佛教的"与时俱进",转化、重组佛教思想,从而使得佛教的复兴水到渠成 。
风水和佛教有什么关系 佛教关于风水的故事有哪些

文章插图
图丨王阳明与心学
  • 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文人助佛提供了经济支持
在晚明的居士群体中,就地理分布来看,尤以长江以南地区居多,相对来说北方居士较少 。这是因为晚明江南经济更加繁华富庶,这为当地居士提供了弘扬佛教的便捷性 。
江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那里手工业、农业发达,商品经济兴盛、海外贸易繁华,城市化发展快,也有足够的财富积累,所以是一块经济富有的地区 。
这使得江南的士大夫群体更有财力和人脉,或捐助或帮助佛教事业 。另外,江南的佛教文化气息本来就很浓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当地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此一来,当文人号召大家助佛时,富裕的市民也愿意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使佛教事业的发展更为兴盛 。
风水和佛教有什么关系 佛教关于风水的故事有哪些

文章插图
图丨江南图景


三、晚明佛教炙热的发展,致使好坏影响并存 晚明佛教复兴作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盛事",对后世影响颇大 。
正面的影响是留下了许多佛教文化瑰宝,无论是晚明的绘画、文学、戏曲、诗词、著述都随处可见佛教的缩影 。这使得佛教文化能更多元、更源远流长的传播下去,同时也使得佛教不再那么高山仰止,而是贴近世俗生活,拥有了群众基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