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和佛教有什么关系 佛教关于风水的故事有哪些


引言晚明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朱家王朝国势衰微,政局动荡,官僚倾轧,朝野中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肃杀气息 。
然而与之相反的是,民间却充盈着一种思潮涌动,文化兴盛,经济勃发的繁荣景象,其中又尤以佛教的发展甚为突出 。史学界认为,晚明是佛教复兴的一段黄金时期,高僧们的引领带动,名士的推崇发展,使佛教顺势而起,完成了它在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后一次辉煌 。

风水和佛教有什么关系 佛教关于风水的故事有哪些

文章插图
图丨明朝官员


一、"士大夫无不谈禅,僧亦无不欲与士大夫结纳" 从东晋时期佛教兴盛开始,古代文人无一不喜欢谈禅学佛——唐朝诗人王维笃信佛教,与禅宗僧人交往甚密;文人柳宗元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中写到"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佛缘深厚 。北宋时期更有大文豪苏轼好佛渐笃,于佛经义理中消解仕途不顺的忧愁 。
【风水和佛教有什么关系 佛教关于风水的故事有哪些】在中国古代,佛教和士人一直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佛教信仰吸引了士人的参悟和学习,反过来士人的参与又促进了佛教的兴衰发展 。这种情况,到了晚明时期更为显著——"明季士大夫流于禅者十之九也" 。
社会上甚至有"士大夫不与诗僧游,则其为士大夫不雅"的风尚,与僧人交往,谈佛论道,是明末文人阶层的一种潮流 。
后人将这种佛教蓬勃发展的态势,称为晚明佛教复兴 。对佛教来说,明末是一个波澜壮阔,名人辈出的时代——僧侣中出现了以"云栖袜宏、憨山德清、紫柏真可、藕益智旭"为代表的四大高僧,民间又出现了以士人阶级为代表的佛学爱好者,他们统称为居士 。
风水和佛教有什么关系 佛教关于风水的故事有哪些

文章插图
图丨紫柏真可禅师
所谓居士就是信仰或研习佛教的士人,晚明士人如李贽、袁宏道、徐渭、唐寅、屠隆、陶望龄、陈洪绶、钱谦益、冯梦祯、严讷、陆光祖等人,都是佛缘深厚的名士 。他们追随佛教,并推动了晚明佛教的发展——士人是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主角,又都是名卿宿儒,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能写出与佛教有关的诗歌和散文,也能为佛教著述立传,他们天然具有弘扬佛教义理的便捷性 。
另一方面,居士还可以通过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佛教,比如绘画,晚明著名画家丁云鹏、吴彬、陈洪绶、崔子忠四人以佛道人物画见长,其中以陈洪绶在画史上影响最大 。在他的《童子礼佛图》中,描绘了四个稚嫩幼童在佛像经幢之前,表情肃穆地拜佛、供花,画面中凝结的气氛很是庄重,充分地体现了佛教信仰在俗世生活中对儿童的熏陶和影响 。
风水和佛教有什么关系 佛教关于风水的故事有哪些

文章插图
图丨陈洪绶《童子礼佛图》
另外在文学方面,作为"公安三袁"中最出名的一位,袁宏道是佛教信仰者,他在佛教典籍上,著作颇丰,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德山厘谈》与《西方合论》 。另外一位吴承恩则因为信仰佛教,所以写出了以佛教为主的长篇小说《西游记》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可以说,士人的参与加速了佛教文化的世俗化,如此多脍炙人口的文化作品也推动了佛教在民间的发展 。士人是佛教和世俗社会之间构成衔接的桥梁,同时也是佛门僧侣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媒介 。
二、晚明佛教的盛行,于士人是排解、是慰藉是心之所向 受孔孟之道的熏陶,"学而优则仕"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追求 。他们渴望步入仕途,名垂青史,大展宏图 。那究竟是什么使得本该在官场上意气风发的士人群体最后走向了一心向佛的道路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