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零售巨头aldi 德国零售巨头“委身”( 二 )


由于在德国拥有广泛的中国消费群体基础,因此上述两家企业入驻天猫不言而喻 。希望在中国本土,让更多的中国消费者可以购买其产品 。这是因为,在ROSSMANN正式入驻天猫之前,已有多家号称德国代购的个人店铺,其中代购的也多是上述商品,均有不错的销量 。
小编采访人员在DM实体店通过询问客人和观察发现,中国消费者热衷购买德国药妆及保健品的原因很简单,物美价廉 。一方面,德国制造的产品讲究务实,所有功效均如实写在商品上;另一方面,没有过多广告的宣传,产品价格非常亲民,国内价格动辄上千人民币的护肤精华,在德国甚至不到百元就能买到 。
基于价格和品质优势,再加上有一定的中国消费群体,DM和ROSSMANN在天猫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消费者如何认识他们的品牌,这对他们的未来有决定性影响 。
德国本土面临增长瓶颈
如果要研究DM和ROSSMANN两家连锁企业意图进入中国的动机,显然潜在的消费者群体只是一个因素,要分析更深层的原因,我们还需要了解两家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 。
在DM集团的官网上,我们很容易找到了其公布的截至15/16财年的销售数据:
从数据我们可以得知,该财年DM集团总销售额为97.08亿欧元,其中德国本土销售额74.96亿欧,国外(主要是欧洲范围内的分店)销售额22.12亿欧 。分析数据可知,虽然销售额在逐年增长,但增幅相比前两年的8.2%和9%已经下降到7%,其中德国本土增幅下降明显,相比上一个财年下降了30%(9.8%到6.6%),虽然国外销售发展有所增长,但仍无法挽回整体减缓的增长趋势 。
此外,分析新开分店和员工数量的数据,也能得出类似上述的结论 。
在ROSSMANN的网站上,我们仅看到一篇“报喜”的新闻,即企业从2015年至2016年发展迅速,销售增幅达到9.4%,集团销售额达到79亿欧元,其中德国本土57.9亿欧元 。
这一数据看似喜人,但结合DM公布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即便是占据销售份额大头的DM在发展速度上也已经有所放缓,这说明整体行业,至少是线下零售已经是趋于饱和的状态 。ROSSMANN现阶段能够保持较高速度的发展或是因为对空缺市场的填补,但整体前景不容乐观 。况且,这一行业还有一家企业的失败作为前车之鉴 。
日用品商店巨头Anton Schlecker于2012年宣布破产,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这家于1975年创始的企业在巅峰时拥有多达7000家分店和近5万名员工 。破产不仅导致数万人失业,更提醒后来者,过于追求高速发展而不能迎合消费者需求和商业模式的转变,或许就会面临灾难 。
既不能保持实体店的过快增速,又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因此两家集团不约而同地把目标瞄准了更具潜力的互联网市场 。ROSSMANN早在1999年就颇具远见地开通了其网上商店,但销售量一直差强人意,最新数据显示,ROSSMANN在2015年网上商店的销售量仅为2300万欧元,创历史最低 。
相比ROSSMANN,DM这步棋下的晚了许多 。该企业在2015年第二季度才开通网上销售渠道并着手大力推广,甚至在德国高人力成本的前提下打出了免运费的销售策略来吸引客户 。DM经理Erich Harsch对媒体称,客户对这一新的销售渠道非常适应 。截至目前DM尚未透露具体数据,但考虑到密集的实体店分布和几无差异的成本而言,这一数据也不容乐观 。
阿里巴巴带来的高成长性
而在地球的另一边,来自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巨头阿里巴巴在近两年内在欧洲动作频繁 。先是通过与各大退税集团合作为中国游客退税服务,借此打开欧洲金融服务市场的大门,之后更是联合多家欧洲金融服务提供商和零售商店,在各大机场和高端商店为中国游客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