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营销和事件营销区别 都在说借势营销

“台风来了,猪都会飞”,这句西谚实际上说的是识势和借势 。懂得识势,知道台风什么时候来;善于借势,知道风口在哪儿并抓住,成功也就不远了 。如今,各种热点、IP就是营销“台风”,而对于想“乘风而上”的我们,找准入口、找对姿势最重要 。
IP同款成最强借势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热播引得无数粉丝尽拜倒,微博朋友圈刷屏一波未尽一波又起 。根据Vlinkage数据显示,截至2月,该剧自播出以来播放量已超154亿次,微博主话题阅读量有72.8亿次,参与话题讨论人数超过3988万人次 。

借势营销和事件营销区别 都在说借势营销

文章插图
粉丝追剧热,商家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现象级大IP 。剧中各种品牌植入暂且不提,淘宝上杨幂同款耳坠就月销上千,其他角色的同款服饰也都得到了热卖 。
同款售卖是最基础的蹭热点形式,用好这个方式关键是速度 。致力于此的卖家都会对即将上映的影视剧热度做预判,提前挑选看好的影视剧,再联系厂家根据宣传海报、剧照、预告片等开发制作同款产品 。
但对于更多的卖家而言,打造同款并不是其经营主线,怎么借势才能够更好地达到销售宣传目的呢?
掌握内在逻辑才能“借”出好效果
新媒体环境下蹭热点的好处很明显 。热门话题本身就具有巨大流量,对提高文案阅读量及粉丝量有直接作用 。但劣势也很多,其一是跟风营销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其二是如借得不好不但消耗了自己的资源,也许还会引起消费者反弹 。
借势中最常用的是“贴片”借势,复述热点事件加上LOGO、二维码、产品图片等都属于此类 。常用是因为操作简单上手,时效快,但效果往往是把热点烘托得更高,用户看完后却并不觉得有趣,或认为与你的产品有什么关系,不会形成转化,甚至反感 。
比如去年四月,美国传奇音乐人物 Prince 逝世,美国麦圈品牌 Cheerio快速响应,在事后几个小时就发布了一条 Twitter:“Rest in peace” (愿逝者安息),其中“i”字母上的小圆点用了麦圈标记 。这一举措被认为是强行向亡者致敬,实则是为了提高市场关注度,引发了粉丝抗议 。
可见热点要蹭,但也有讲究 。网上曾经流传一份腾讯公司内部借势建议,包括将企业故事融入事件、让读者产生情绪和角色代入、讲究时效性、力求观点取胜、运用数据、图片、超链接等小技巧等 。其实概括起来,就是善于联想,找出逻辑,深挖连接点 。
还是Prince 逝世的例子,雪佛兰就做得很好 。他们广告的文案只有一句话:“Baby, that was much too fast.” (宝贝,你太快了 。)海报附上 Prince 的生卒年以及红色卡尔维特跑车的图片 。这是一句歌词,出自 Prince的经典金曲 Little Red Corvette《小红卡尔维特》 。由于结合得不但巧妙,含义韵味还契合,这条广告没有引起歌迷反感,并被美国各大报纸刊登 。
常用切入点
好的创意连接需要极大的知识储备量和开阔的思维,对于一般卖家而言,平时需要多分析自身产品与行业,多阅读相关新闻信息,培养联想能力 。而在成为文案大咖之前,也有一些寻找产品与事件逻辑的“套路”可供我们上手 。这里就以上周奥斯卡最佳影片乌龙事件为例说明一下:
借用产品谐音
借用谐音是比较讨巧的方法,效果也比较弱,用时需要注意关联强度 。如果能结合海报、图片等小技巧,会让人舒服一些 。
比如娃哈哈:“感谢一路陪伴成长的AD钙奶,感谢一直不离不弃的营养快线,感谢二十三年滋润我的纯净水,感谢最近给我很多灵感的酵苏,感谢给我带来好运的福养粥 。谢谢大家,这个奖属于你们!”配套海报是奥斯卡奖杯造型的乌龙茶与品牌名 。乌龙是产品名称,也有乌龙事件的寓意;WAHAHA是品牌名称,也暗指《爱乐之城》英文名LALALAND 。虽简单粗暴,也能让人忍俊不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