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批市场做电商是蛋糕还是陷阱( 二 )


有业内专家认为,农批电商虽然声势浩大,但群众基础较为薄弱,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应坚持以农批市场为中心,运用电商平台的大数据资源,双剑合璧才能更好地解决行业发展问题 。
商户在平台上发布农产品供应信息,可以扩大传播范围,有利于快捷、高效获取更多流通渠道,进而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优化中间环节 。所以农批市场纷纷试水电商平台,不断探索,在没有成熟模式的前提下,试图多多与农产品流通链条进行接触,扩大农产品流通渠道 。
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与互联网结合的趋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依托对方的成熟平台进行销售,如北京新发地早就与京东有过相关的合作,在京东上开设新发地线上旗舰店;而深圳谷登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谷登电商)也开发了农商友电商平台,全面梳理并整合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即时供货信息,将买主所关心的农产品价格、库存、所在地等信息及时准确地呈现在全国农产批发客户面前,吸引了不少农批市场与其合作 。
另一种就是农批市场开发自己的线上平台,如深圳农产品公司开发的自有电商平台“大白菜+”,就是依托其所有的批发市场形成的海量流通数据及会员资料,“+”数十家大型批发市场网络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产销信息的精准推送,并整合旗下电商平台以及物流、检测、金融的核心业务,再加上无限开放融合第三方资源,形成线上线下互联的O2O模式;北京盛华宏林农批市场也早就提出与互联网结合的计划,试图在自身实体批发市场的基础上,构建O2O平台,将线下商户引流到线上,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从而达到线上线下的融合 。
模式尚待优化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农批电商呈现“两超、多强、小众”的格局 。“两超”即阿里系和京东系;“多强”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批电商,如“大白菜+”、谷登电商等;“小众”则是一些具有发展潜力但尚未成熟的农批电商 。
从阿里研究院在4月发布的《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5)》来看,阿里平台完成农产品销售额近700亿元,卖家数超过90万个 。2015年阿里平台上完成农产品销售695.50亿元,其中阿里零售平台占比95.31%,1688占比4.69% 。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超过90万个,其中零售平台占比97.73%,1688平台占比约为2.27% 。由此可见,我国农批电商的发展潜力十分强大 。
然而,并不是所有农批平台都能够有阿里这样良好的数据 。实际上,农批市场的电商案例并没有太多耀眼的明星出现,不少平台都显得“雷声大、雨点小”,鲜有成功案例 。
究其原因,有业内专家表示,一方面是传统商业模式作梗 。农批市场内的交易方大都是中间商,而互联网思维和电商模式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消除中间商,缩短产销链条,这与传统的农批市场模式完全不一样 。此外,优质农产品对农批市场的依赖也正在逐步降低 。另一方面就是很多农批市场偏爱自我搭建电商平台 。单个农批市场应避开自我搭建平台的重模式,以业务轻模式作为切入点,低成本积累经验,培养用户认知度 。
除此之外,要与互联网结合,和普通商品相比,传统农产品的物流也是个问题 。
首先,农产品具有易腐、商品寿命期短、保鲜困难等特点,要求物流速度快;
其次,农产品单位价值较小、数量和品种较多,物流成本相对较高;
此外,农产品的品质具有差异性,对产品分类技术标准有不同要求,一般都存在对农产品进行初步分拣、加工和包装等环节;
最后,农产品实物损耗多,价格波动幅度大,对物流储存设施有比较高的要求,常规的物流体系并不能完全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