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淘宝起家的裂帛会成为中国的

[读析随记]: 你可能从来没从电商的角度揣测过“下一个 Zara ”这样的问题,但是如果选取若干标准:成长率,销售额,品牌影响力和未来成长性等,其实能进入我们视野的无一例外地来自于网络 。
我们这个报道始于这样一个疑问:以中国的市场、制造能力,以消费者快速增长的、对设计和品牌的需求,那么在中国诞生像Zara、H&M这样的快时尚品牌的可能性有多大?

从淘宝起家的裂帛会成为中国的

文章插图
简单点说,谁会成为下一个Zara?
我们都知道中国消费者已经大量活跃在网上,就像一个城市里最重要的商业街上总是会有几个销售量又高、又能代表潮流的品牌 。当淘宝或者天猫成为最重要的消费场所的时候,这其中诞生大品牌的机率有多少?下一个Zara是否会在这里产生?
你可能从来没从电商的角度揣测过“下一个Zara”这样的问题,但是如果选取若干标准:成长率,销售额,品牌影响力和未来成长性等,其实能进入我们视野的无一例外地来自于网络 。
2015年初,基于天猫成长起来的“裂帛”宣布将在2016年年底之前完成上市,和它一起的品牌还有“茵曼”和“韩都衣舍” 。其中成立9 年的裂帛每年销售增长达到200%,2014年,裂帛销售额超过了10亿元,其中移动互联网端口贡献的销售比例达54% 。公司完成设计稿一万多张,制作成衣503万件,客服接待人数达330万人 。到目前为止,裂帛已经成为一个集团,旗下包含7 个子品牌,员工达到800人 。
即便如此,依然很少有人把这个带有鲜明民族风特色的品牌和“下一个Zara”联系在一起 。在这样的判断里,Zara代表一种审美风格,而裂帛过于窄众,尽管它的消费者人数一点也不少 。
在这个报道里,我们希望探讨的不是审美,而是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快时尚 。裂帛每年上新品种达到8000- 9000种,它有极快的反应速度,上新的全部周期是15天,这个速度已经接近于Zara的“15天神话” 。
【从淘宝起家的裂帛会成为中国的】零售业内对Zara成功经验的总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流程创新能力(Zara曾经罕见地接受过《纽约时报》的采访,那篇《Zara如何疯长成为全球最大的时装零售商》详细地表述了这个能力) 。产品从来不是Zara的强项,否则它也不会总是被诟病为“抄袭者” 。这家公司的核心在于快速反应:响应顾客的流程、快速运作的设计团队以及快速运转的物流平台 。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零售业之王,在话及电子商务的时候完全没有它的实体店界游刃有余的风范 。起码在中国没有 。所以把Zara和裂帛放在一起比较成了有意思的事情,你会在创始人汤大风的采访里看到她频频谈及裂帛与Zara的相近之处:对生产线流程的管理,以及如何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
我们对她的采访也多次围绕这一点而展开 。
这个生意是如何开始的
Q:最开始做裂帛是什么样子?
汤大风:每天都不太一样,一天可能卖一件,到最后一个月能够卖三万块钱,就很高兴了 。记得到2009年的时候,销售一年可能也就是2000万 。那个时候就忙着不断救火,大家赶快坐在一起想 。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计划,还挺讨厌计划的 。就是忙不过来,赶快拉进来一个人,是牛是马就先用着吧 。
Q:什么时候开始有计划的?
汤大风:2010年 。慢慢的线下品牌开始进来了 。到14年的时候,国外品牌也都进来了,国际大牌也是跟你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共同去展现给消费者 。从奢侈品开始一直到就是所有国内外所有的大牌,天猫从以前的几百家增长到现在的几万家,而这个冲击它是必然 。你要怎么样来寻找自己的最清晰的面孔,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所以这个东西都是不断的在学习的过程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