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文章,聊到了成语“目不识丁”和“丁”字本义及字形演化这件事 。
有些不同的想法,于是也来凑凑热闹 。
一、关于“目不识丁”“丁”字笔画少、易识别 。“目不识丁”,是说如此简单的“丁”字也不识得,那是“太没文化”了 。
有人说,“目不识丁”的成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
一个叫姜平子的“别驾”,也就是刺史的佐吏,献诗拍苻坚马屁,诗中的“丁”字写成了“丅(下)”,“坚问其故”,答曰:“臣丁至刚,不可以屈 。且曲下者不正之物,未足献也 。”他说为臣的自己“刚正不阿”,所以“不可以屈”,才这样写 。苻坚听之大悦,立马升了他的官 。

文章插图
这个姜平子曲意逢迎、巧言令色是肯定的,但就此得出结论说苻坚也没文化到不认识“丁”字,似乎牵强 。
下面一说,应该更为靠谱 。
《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
唐宪宗朝,幽州节度使张弘靖手下,有叫韦雍和张宗厚的两个官员,横行霸道,品性恶劣,不仅把地方上闹得鸡犬不宁,还百般虐待兵卒 。某次喝醉了酒,他们大骂兵士说:“如今天下太平,没有战事,你们也就能拉得开两石二百多斤的强弓,这还不如识一个‘丁’字 。”兵卒们不堪忍受,最终把这俩人杀了,张弘靖也被朝廷降职调离 。
这大约是“目不识丁”成语的确切出处了 。

文章插图
二、关于“丁”字的初文有意思的,是北宋孔平仲的说法 。
他所撰《续世说》云:“‘一丁’作‘一个’,因篆文‘个’与‘丁’相似,传写譌作‘丁’ 。”
孔平仲说,《旧唐书》所载“不如识一丁字”,应为“不如识一个字”,抄书的时候“讹误”了,篆文的“丁”本来写为“个” 。
确实,篆体的“丁”写作“个” 。这有许慎的《说文解字》为证 。
那么,“个”是“丁”的初文么?
不是 。

文章插图
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系统是甲骨文 。
甲骨文中有“丁”字,写作“口” 。
如,“甲二一二七”“粹一二六五”“前一·二一·三”“卜二六七”“遗四0二”“甲二四三”“乙二五0八”“明三九0”等相当多数量的卜辞中,都频繁使用了了写为“口”的“丁”字 。
无疑,汉字“丁”的最初形体是“口”,“个”与“丁”是后来演化的结果 。当然,其间还有过渡的中间环节 。

文章插图
三、关于如何判定“丁”字本义《辞源》,将“丁”字的第一个“义项”,解释为“钉”,“金文写作个,象形” 。
或许,这是《辞源》编著者所认为的“丁”字本义 。
不少讲解“丁”字的文章,也说其为“钉”之象形 。
上述说法,大可值得商榷 。

文章插图
【关于甲骨文“丁”字之含义 目不识丁和“丁”之字义字形演化】第一,先秦文献中,从未见将“丁”作“钉”义使用 。而且,中国建筑,以卯榫结构见长,先后延续了几千年 。史籍中说到“钉”义之“丁”,最早见于《晋书·陶侃传》 。
第二,金属的“钉”,在中国出现并不早 。目前发现最早的金属“钉”,于河南洛阳孟津朱仓东汉帝陵遗址出土 。《陶侃传》中所言“竹头作丁装船”,不是金属钉 。这种“竹丁”,严格说,仍然是“榫卯”之一种,或曰“楔子” 。
- 某车评人的观点 2022年为什么有人不建议大家换车
- 索爱S08A手机的优点和缺点分析 索爱s08a手机怎么样
- 斩小三灵符起作用-你喜欢哪种“水景”
- 斩完桃花老公和小三还是很-背影中“他”的岁数
- 职场指南:4个步骤避免自己陷入“忙不完”的职场窘境中
- 关于出殡的风水 农村出殡的风水讲究
- 水煮栗子怎么做 栗子怎么煮好
- 民间故事:“三媒六证”的传说是从何时说起的
- 羊奶和牛奶存在的区别 关于喝羊奶的禁忌
- 过年聚餐不注意,“胃癌杀手”幽门螺旋杆菌找上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