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段玉裁《注》:“一语而声字各异也 。《(尔雅)释器》曰:不律谓之筆 。”
《尔雅》注说,蜀人也把“筆”叫作“不律” 。
中国自古“广土巨族”,“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自己的方言,这再正常不过 。实际上,“不律”的“连读”,就是“筆” 。这就如同“窟窿”连读就是“孔”的道理一样 。
甲骨文中有“聿”字,含义即为“筆”,象形,如“右手”持一“笔杆”,下面分为“三叉”,象“毛笔”状 。
小篆的“聿”,一定来自甲骨文 。

文章插图
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聿”字
而“筆”,又是“秦地”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整饬“篆书”而后起之字了 。
“聿”,反而有了其他的含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