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马山和马鞍山 博白沙河马鞍山风水( 四 )


慈云寺 位于瑞光塔旁,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行修 理 。咸丰五年(1855年) 毁于兵火,同治壬申岁(1872年)再次重修 。民国4年,陆荣廷带兵由 桂平到富川, 游慈云寺时,倡议修一条花街路,接慈云寺至回犀桥 。总长61米,宽2米 。民 国期间改为“中山纪念堂” ,两侧有厢房、每座殿皆由6柱抬梁构架组成、榫卯结合、总面 积为598平方米 。后殿有圆月门, 直通瑞光塔 。1983年重修,现为县文物管理所陈列室 。1980年列入县级文物护保单位 。
文庙
文庙,俗称孔庙,又名学宫 。始建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原位于县西南郊一里许 。于正德元年(1506年)徙建城内北隅(即今址) 。历经明末、清代八次重修扩建,至道光十四年 (1834年)学宫全面落成 。整个建筑群体成方形大院,四周有围墙,外围各有通道,总面积为 4527.5平方米 。内含有文庙正殿、东西两庑、祭祀库、宿斋所、舆选所、戟门、名宦祠、乡 贤祠、明伦堂、尊经阁、崇圣祠、忠义祠、棂星门、宰牲所、泮池等建筑和设施 。
解放后,文庙曾由富川县初级中学维修作增班教室使用,随后因其他事业发展,被富阳 乡社办冶炼厂、木材电锯厂等单位拆毁改建,现只存正殿轮廊 。1980年10月已列为县级文物 保护单位 。
灵溪庙
考旧志,富川境内庙宇甚多,至今仍能保存完整者,乃灵溪庙尔 。灵溪庙位于县北油沐 乡福溪村马山南面200米的灵溪河上 。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 正式改建成一百二十柱大庙 。故灵溪庙又有“百柱庙”之称 。
其构筑, 由76根高2~5.5米,直径2 0~38厘米的粗大圆木柱和44根吊柱、托柱支撑而 成 。其工艺有我国北方常见的抬梁式构架和南方常见的穿斗式构架相组合,采用月梁、托峰、 托脚、榫卯结合,重脊歇山,保留宋代的建筑手法 。于清嘉庆丙寅岁(1806年)对庙貌进行增 饰,绘新圣容,增设周围栏杆,俱全仪仗 。至同治六年(1867年)止,前后共修整七次之多 。庙高5.5米, 进深17.5米、 宽20.8米, 占地面积为1亩 。1958年作饲养场,损坏木柱6根 。1985年村民重新补修 。
恭诚寺
恭诚寺,位于福利乡留家湾村南80米,始建于宋末,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进行重修, 分上、下二厅,中间为天井,呈四合院式长方形 。民国初期改为“杨氏宗祠”,左右两边增 建厢房, 占地面积为644平方米, 其建筑结构, 前面三门均为石造,中门顶有太极图案和 “杨氏宗祠”四个阳刻字,左右侧门顶阴刻“左昭”、“右穆”;内由18根石柱和两根圆木 柱,采用抬梁式构架组成,每根石柱均有阳刻浮雕狮、虎、蛙图案,并在14根石柱上阳刻阴 刻对联七副;周围墙墓均用高2.2米、长2米、厚43厘米的大青方石下基砌成,石墙坚固,左 侧建有七层塔,寺对面建有戏台,七层塔和戏台毁于“文革期间” 。
神亭戏台
神亭戏台, 位于城北乡凤溪村中心, 七星行宫对面18米 。始建于明代 。清乾隆甲戌岁 (1754年)重修 。解放后,群众捐款,政府资助,又进行了一次维修 。台基为砖砌,略成方形, 长为7.89米,宽6.88米,高1.36米 。台上为10根木柱穿斗式构架,榫卯结合 。15架桁,歇山 顶,檐下有吊柱8根 。台面铺板厚3厘米,台中用板壁相隔前、后台 。
东水戏台
东水戏台,位于朝东镇秀水村头,距双溪风雨桥西30米,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 (1762 年) ,后遭毁,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解放后,70年代初期,群众捐款又进行一次重 修 。台呈“凸”字形,用青砖围砌,占地面积为57.8平方米,台面皆用木板盖镶 。台阁用8 根木柱抬梁构架组成,重檐歇山,飞檐高翘;柱梁上有木雕艺术,脊山上有泥塑如意、葫芦 等艺术;天蓬上用“凹”形倒扣八边喇叭 。彩绘八仙图案,现保护较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