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马山和马鞍山 博白沙河马鞍山风水( 五 )


回澜风雨桥
回澜风雨桥位于油沐乡沐笼村,下花园和三园栎之间的黄沙河上 。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 (1573~1620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重修 。南明隆武二年五月(1646年6月)建以石栏 。清道光庚子岁(1840年)再次重修,历时六载,成于乙已岁(1845年) 。解放后,1986至1987年 政府拨款进行维修,使其保留原貌 。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其桥由三拱石拱、 桥亭和阁楼三部分组成 。全长为37.54米,宽4.6米,高4米 。每拱跨 度为6.22米, 矢高3.5米 。桥面全用青石板铺设,桥上设一亭 。亭内36条圆木柱,两边外10 内8对称,采用抬梁式构架、榫卯结合而成,结屋十楹,中耸一楼,跨屋三楹,亭高3.5米, 两旁有木栏栅兼设有长条大木凳 。专供往来行人憩息、避风雨,观赏山色田园风光 。
桥南端连接二层正方形阁楼, 边长为7.6米,高10米 。底层石基砖砌,有东、西、北三 门,皆为石门构造 。各门有额题,东日“辉腾叶变”、西日“往来通衢”、北日“江流砥柱”, 与桥亭相通 。南临公路,无门道,顶层由四根圆木柱支顶 。内存十二块碑刻,为研究风雨桥 及油沐历史提供丰富的史料 。
《古建园林技术》称回澜、青龙两座廊桥,乃是集我国北方的石券桥、南方的亭、古远 的阁、以及本地的廊桥,四者造型的特点于一物的组合体 。这就产生了别具富川特色的新品 种——石券廊桥,在全国古建园林中是属独特的 。
青龙风雨桥
青龙风雨桥, 位于县北油沐乡油草村左侧南30米的黄沙河上, 宛若龙山之吐秀,故名 “青龙” 。距回澜风雨桥1公里 。称之姐妹桥 。据《整修青龙亭碑记》,此风雨桥始建于明, 具体年代与回澜风雨桥相仿 。清嘉庆初年(1796年)进行重修,道光甲午岁(1834年)再次重修 。此次重修,将阁楼增高一半,增建一楼,呈为三层阁楼 。1986年由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复 原一新 。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建筑群体由石拱、桥亭、阁楼三个部分组成 。桥长为26.7米,单拱,皆石砌,宽4.7米, 高5米,拱矢高4.35米,跨度7.3米 。桥亭由28根圆木柱抬梁构架组成,中耸一楼,跨屋一楹, 两侧栏栅木凳皆具 。阁楼由4柱抬梁构架组成,歇山顶,三重飞檐,脊山上泥塑彩画 。阁内、 外、门窗、壁上绘有古典神话故事彩画 。三面石门,西无门,北门与桥亭相通 。三门门额上 分别大书“翠拔群峰”、“山水环之”、“升仙气象” 。《整修青龙亭碑记》言:“斯亭之 建,庶使往来无泥途水涉之劳,复致休息者有登临眺之乐,更有以息行旌,培风水、挺镇宅 之妙” 。
朝阳风雨桥
朝阳风雨桥,位于城北乡凤溪村神亭戏台东面30米的凤溪河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 (1607年),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进行重修 。由桥和亭两部分组合,皆为木造,两头有砖 砌封墙 。桥长15.4米,高3.1米,宽4米 。亭由8根圆木抬梁构架组成,通高5米,重檐歇山, 檐周围有8条吊柱, 桥两边置木栏杆、木长凳,以利人们纳凉休息之用 。是瑶族地区最古老 风雨桥之一 。
福寿风雨桥
福寿风雨桥, 位于城北乡凤溪村神亭戏台西面30米的溪流上 。始建予明万历三十六年 (1608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 。由木桥和桥亭两部分 组合 。亭两头有封墙 。桥全长10.35米,高1.7米,宽3.5米,跨度为8.55米,亭高4.05米 。皆采用抬梁式构架,重檐,上为歇山,下为硬山,两边置木栏杆及木凳 。它与朝阳风雨有姐 妹桥之称 。
黄侯泉风雨桥
黄侯泉风雨桥, 位于县北麦岭乡黄侯泉村东南面200米的溪水上,是以石板桥配木构建 筑亭为特色的风雨桥 。始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 。风雨桥由 桥和亭两部分组合 。桥采用石墩为基,为三跨,每跨3米,上铺青石板为桥面,总长9米,宽 2.18米 。亭由4柱抬梁构架组成,亭高5米,重檐歇山,飞檐高翘,檐下置方格花窗 。亭两边 置栏杆、木凳,供过往行人休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