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马山和马鞍山 博白沙河马鞍山风水( 六 )


高桥风雨桥
高桥风雨桥, 位于县北麦岭乡高桥村头西南一侧30米的小溪上, 始建于清雍正癸丑岁 (1733年),由桥和亭两部分组合 。桥采用24根大木为梁,分五层纵横重迭飞架而成,上盖木 板为桥面 。桥长16.6米,宽4米,高6米,故名“高桥” 。亭由24根圆木柱抬梁构架,榫卯结 合,组成三重檐歇山,亭通高5米,两头封墙,留有卷拱顶中道门,其桥亭构筑别具一格 。
回龙风雨桥
回龙风雨桥,位于城北乡石槽村西南30米的富江河发源地的溪流上 。始建于清乾隆六年 (1741年) ,民国7年重修 。由桥和亭两部分组合 。桥长19.2米、宽4.5米,高2.1米,采用石 砌桥墩, 分两跨,每跨6.9米,上架大木为梁,加铺木板而成 。亭由16抬柱梁构架,组成三 重檐,歇山、悬山和硬山三者重迭组合,通高7.3米 。桥基上面砌墙券拱顶,阴刻花卉图案, 檐下用花窗镶饰 。
兴龙风雨桥
兴龙风雨桥,位于朝东镇岔山村西南30米的岔山河上,始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 后经几次小修 。建筑体由桥和亭两部分组合 。桥体用大木为梁,一跨飞渡过河,跨度悬空6 米, 两头延伸,总长22.09米,宽6.6米,高2.3米,上盖木板而成 。亭由36柱抬梁构架,组 成上为歇山,下为硬山的顶 。中间8柱建木楼,楼高3米,两端封墙开中道门 。楚越古道经过 此桥 。
磻溪桥
磻溪桥,位于富阳乡巩桥村南20米的磻溪河上,始建于清道光庚戌岁(1850年),是湘桂 古道上的大型实用石拱桥 。桥体选用河岸及河床自然生根岩石作基,桥体坚固而造价低 。桥 长17.5米, 宽5.5米,高3.9米,桥面厚度为0.6米,分3拱,每拱跨度4.8米 。采用我国桥祖 “赵州桥”的建造技艺,石拱平砌、空腹,造型美观 。解放前后,是富麦公路线上的主要桥 梁之一 。1980年,县交通部门进行过加固维修,曾经受过现代坦克和载重汽车重压 。至今保 护完好 。
东山文昌楼
东山文昌楼,位于朝东镇东山村中心 。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由四周砖墙, 4柱抬梁构架,榫卯结合组成,重檐、歇山、飞檐高翘 。脊山泥塑金鱼、葫芦 。通高9.3米 。楼阁进深6米, 通阔4.9米、楼南面有—45平方米宽的藕池陪衬 。地层用6扇木雕花窗大门叶 组合;二楼四壁开窗,窗外绘有花、鸟、虫、鱼及古代历史人物故事墨画;三楼四壁开木雅 花窗,可极目外景风光 。楼内光线充足,乃为古代生童弦诵之所 。
塘夏文昌阁
塘夏文昌阁,位于朝东镇塘夏村头东30米,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阁楼通高10米, 进深8.5米,阔8.47米 。采用4柱抬梁式构架,四周砖墙结构组合歇山顶,由十九架桁组成顶 面,出檐1米 。第一层楼高5米,第二层楼3.35米 。一楼四壁七窗,二楼开九窗,其中正门顶 开一个八边开木雕花窗 。每边长83厘米,中轴线两边雕刻羊、马、象、鸟、如意花图案对称, 上额书:“永振儒风” 。窗外绘山水及古典人物故事彩墨壁画 。是瑶族地区古代生童读书之 所,至今保护完好 。
炮 楼
炮楼,是清末民初,农村为抵御匪乱而建造的一种防御建筑楼体 。县境内炮楼建筑颇多, 特别是瑶族聚居的古老大寨,几乎都有此类建筑 。现择其保存较完整者记之 。
罗佳本炮楼 位于葛坡乡罗佳本村西南村头 。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分左、右两 座炮楼,矗立于村头两旁 。右楼通高7.37米,有楼三层,皆砖木结构,硬山顶 。各楼四壁开 有枪眼 。左炮楼通高10.21米,分四层楼 。建筑设置与右楼相仿 。
石枧炮楼 位于石家乡石枧村的西面村头 。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 。基用大青砖通 砌,大门镶石块,楼通高11.9米,占地面积14.4平方米,造楼五层,每开楼层枪眼4~6个, 一般枪眼高62厘米、 内宽12厘米,外宽5厘米,厚40厘米,可向四周瞭望,居高临下射击 。炮楼下四周建有石砌屋基民房,作外围保护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