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推崇的诗歌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鉴赏( 四 )


第十三首
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
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
这首诗是批评卢仝的追求险怪的诗风 。中唐时追求险怪诗风的主要是韩孟诗派 。韩愈的诗风的主要特点是深险怪僻,好追求奇特的形象 。他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景物;展开丰富奇特的想象,怪幻诡谲的构思,创造匪夷所思的形象;以文为诗,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避熟就生,因难见巧 。韩孟诗派开一代诗风,在创造出雄奇险怪的意象,在反对传统锐意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也难免流入另一种险怪艰奥,拼凑堆砌,玩弄技巧的形式主义 。卢仝受到韩愈的影响,诗作过于好奇逞怪 。元好问否定了这种诗歌风格,认为这种创作是“鬼画符” 。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推崇的诗歌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鉴赏】第十四首
出处殊涂听所安,山林何得贱衣冠 。
华歆一掷金随重,大是渠侬被眼谩 。
这首诗批评重山林隐士诗轻贱台阁仕宦诗的现象 。方回《瀛奎律髓》崇尚“格高”,即古代知识分子所谓嶙峋傲骨、孤芳自赏的精神风貌,认为台阁仕宦都是脑满肠肥、道貌岸然、功名利禄熏心、仁义礼智满口之徒的卖弄学理、琢句雕章以欺世盗名,往往偏重江湖道学,或有借以自重 。元好问借质疑三国时华歆掷金的典故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质疑 。
第十五首
笔底银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饭山前 。
世间东抹西涂手,枉着书生待鲁连 。
这首诗是赞扬李白的诗歌及其才识 。李白是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想落天外,气势宏大,情感激昂奔放,语言流畅自然,诗风豪迈飘逸;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杜甫在诗歌格律、炼字、奇崛等方面对后世的韩愈、孟郊、江西诗派等都有重大影响,有一定的流弊 。而元好问崇尚的是雄浑自然的风格,对于刻意雕琢、苦吟等都是持反对意见的 。因此,这里元好问以 “总为从前作诗苦”而“憔悴”杜甫来反衬李白笔底银河,奔流直下,一气呵成 。另一方面,元好问认为李白不光文才卓异,而且也是像鲁仲连一类的人物,关注现实,有政治才能,不为官而周游各地,排难解纷 。
第十六首
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 。
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 。
这首诗是评论幽僻清冷的诗歌风格 。大凡万古言情之作,皆凄切如秋虫之悲鸣;抚写境象,也凄凉如山鬼的零泪 。前二句泛叙古今悲情,构造出一片悲愁哀苦的境界 。一般认为这两句是在说李贺,因李贺诗中常有“秋虫”、“山鬼”的意象;也有认为指李贺、孟郊二人,因孟郊常以“秋虫”自喻 。这两句可解释为泛说全体这类相似风格的诗人 。孟郊、李贺都穷愁不遇,作诗都好苦吟,诗风都较幽冷 。穷愁本是人生不幸,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如何处穷 。元好问的态度非常明确,认为应该是“厄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杨叔能小亨集引》) 。孟郊、李贺显然没有如此泰然,寒乞之声不绝于耳,诗境幽冷凄婉 。元好问反对幽僻凄冷的诗歌境界,即他所说,“要造微,不要鬼窟中觅活计”(卷五十四《诗文自警》) 。孟郊诗歌可谓造微,但他所得不过是秋虫之类幽微之物 。李贺也是如此,有些诗篇正是从“鬼窟中觅活计” 。孟郊、李贺的这种诗风,与元好问尚壮美、崇自然之旨相背,故元好问讥评之 。
后两句“鉴湖春好无人赋,夹岸桃花锦浪生”,正如宗廷辅所说,是“就诗境言之” 。“夹岸桃花锦浪生”是李白《鹦鹉洲》中的诗句,元好问借此来形容鉴湖(又名镜湖)春色,展现的是与孟郊、李贺迥然不同的开阔明朗、清新鲜活的境界 。“无人赋”三字又表明,他的批评对象绝非孟郊、李贺个别诗人,而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中晚唐贫士文人,特别是与孟郊近似的一些诗人 。由此可见,该诗是通过孟郊、李贺来批评中晚唐穷愁苦吟一派诗人,没有盛唐开阔明朗气象,而流于幽僻凄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