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育儿差异 北美育儿经风水


“鸡娃”盛行时代 北美家长难逃“内卷”
孩子独立能力差和心理压力大是“鸡娃”式育儿的两大弊端
每年3月的藤校放榜季是“鸡娃”界的一大盛事,这几天,随着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的录取结果陆续发布,家长群和朋友圈的“鸡娃”潮一浪高过一浪,鲜花和掌声纷纷涌向“鸡娃”登顶的成功者 。
这是一个“鸡娃”盛行的时代,在地球另一端的北美,家长们同样被裹挟在课外班、择校、学区房、爬藤的“鸡娃”焦虑中 。
北美的“鸡娃”式育儿始于20世纪90年代,背后的原因是“美国梦”的破碎,北美的下一代超越或者至少守住父母所在阶层已非常困难 。根据New America 2019年报告,千禧一代的收入比父母一代低20% 。
无论种族、收入和阶层如何,越来越多的北美父母踏上了“鸡娃”之路,且都是对标一流的精英大学 。和传统的散养模式相比,“鸡娃”式育儿摆脱了北美鼓励儿童独立和自由的传统教育观念,代之以父母对孩子生活和学习的高参与度、高投入和高控制度的养育方法 。北美的“鸡娃”不仅意味着给孩子打“鸡血”去追求卓越,家长也要竭尽所能为孩子排忧解难,力求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风险和失败降低到最低,以确保孩子的成功 。
1
“鸡娃”的核心是才艺特长
优异的学习成绩只是基本条件,学术、才艺竞赛中获奖以及强大的领导力才是制胜的核武器
北美父母打“鸡血”的重点不是学习成绩,而是特长、才艺和领导力优势的培养 。这跟精英大学的录取标准有关——要想获得名校的青睐,AP课程和优异的学习成绩只是基本条件,学术、才艺竞赛中获奖以及强大的领导力才是制胜的核武器 。
北美的大学入学竞争日趋激烈,美国50所最具竞争力的大学中,入学率从2006年的平均36%下降到2018年的23%,而排名前十的大学入学率下降幅度更大 。因此,北美孩子已经很难拥有过去那般散漫而快乐的童年,他们的业余时间基本在课外活动中度过 。但是,课外补习只占很小比例,学术竞赛、艺术、体育以及领导力培养等课外活动是主流 。
根据皮尤中心2015年的数据,在年收入超过75000美元的北美家庭中,有84%的孩子参加体育训练,64%的孩子做过志愿者,62%的孩子上音乐、舞蹈或其他艺术课;即使在年收入低于30000美元的家庭中,也有59%的儿童做过志愿者,37%的孩子参加体育活动,41%的人上美术课 。
不过,才艺特长培养的过程很漫长,还需要各种投入和专业判断,不仅是孩子们之间的竞争,也是家长们真正“较量”的地方 。培养才艺特长的第一步是发现孩子“隐藏的天赋”,从琳琅满目、眼花缭乱的兴趣班中发现孩子的优势项目,真的有点像大海捞针,唯一的办法就是尽早试,多多地试 。
课外活动的“鸡血”战从幼儿园开始打响,孩子一般三、四岁就开始练习体操、游泳、冰上运动、球类运动,学习小提琴、钢琴、舞蹈 。近几年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简称)教育开始大热,很多父母注重开发幼儿的科学家、工程师思维,根据美国玩具协会的调查,50%的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在5岁左右开始学习编程 。
小学生的课外兴趣班就更多了,为了避免错过孩子的“天赋项目”,不耽误孩子成为未来的科学家、钢琴家、舞蹈家或者体育明星,一个孩子报十几门兴趣班也是常见的 。
北美的小学生忙碌的日程安排堪比CEO,我女儿每星期中,有两个早晨是学校游泳队训练;下午放学后有舞蹈队、戏剧训练各两次;周末有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学院的训练两次;每周还有校外的辩论课、服装设计、绘画课等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