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及其源起 桑榆之年是多少岁

对于年龄的称谓,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表达,例如不惑之年是多少岁?指的40岁,三十岁是而立之年,也有五十而知天命,那么桑榆之年是多少岁什么意思,其实指的50岁以上年龄的老人,桑榆代指日落时分,形容人到暮年 。
桑榆之年是50岁以后各个年龄段的老年人

古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及其源起 桑榆之年是多少岁

文章插图
1.桑榆之年是多少岁什么意思,桑榆之年指的就是50岁以后各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就包括包括60,70,80岁的年龄等等,虽然三十岁是而立之,也有五十而知天命,但是桑榆之年也不是说有一个具体的年龄的,它指的50岁以后各个年龄段的老年人,是形容一个人到了晚年阶段 。
2.大家可能好奇为什么会将这个年龄用桑榆之年来表示呢,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大家从字面上的意思就可以理解,这里的桑榆是桑树和榆树,古人会将桑树和榆树种在西面方向,在日落的时候,夕阳的余光就会照在它们身上,那么桑榆代指日落时分,白天的时间不多了,形容人到暮年、年事已高 。
3.而且它也是有出处的,源自于《魏书·游明根传》,原文是“(明根对曰)臣桑榆之年,钟鸣漏尽,蒙陛下之泽,首领获全,待尽私庭,下奉先帝、陛下大恩,臣之愿也 。”,译文的意思是(游明根回答)我的年龄已经很大了,此时年老力衰,受陛下的恩泽,得以善终,在家中度过残年,接受先帝和陛下的恩惠,是我所乐意的事情 。
桑榆之年是多少岁什么意思,大家看到这里应该知道了吧,它泛指的全部50岁以上年纪的老年人,不过在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在对应的年龄也有其他别称,就比如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
古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及其源起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一、孩提
二三岁之间 。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
二、垂髫[tiáo]之年(童年)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
三、幼学之年(幼年)
男孩10岁叫“幼”,这时应该上学学习了 。
《礼记·曲礼上》云:人生十年曰幼,学 。
四、豆蔻[kòu]年华
指女子13岁 。
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开淡黄色的花,常用来比喻少女 。
五、及笄[jī]之年
指女子15岁 。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
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到了结婚的年龄 。
六、志学之年
指男子15岁 。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
七、二八年华(碧玉年华)
指女子16岁 。
李白《江夏行》: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垆,即炉 。
八、弱冠之年(加冠之年)
指男子20岁 。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
九、桃李年华
指女子20岁 。
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 。语出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
十、花信年华
指女子24岁 。
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
十一、而立之年
指男子30岁 。
表示人到了三十岁,学有所成,可以自立 。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十二、半老徐娘
指女子30岁 。
是指尚有风韵的中年妇女 。出自《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