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东关金玉满堂 洛阳市瀍河区东关风水


日前,洛阳晚报以《东关大街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6月底主体完工》为题,报道了瀍河区东关大街步行街改造施工正酣的消息,引来不少市民关注 。
东关大街,这条看起来充满烟火味儿的市井街道,曾经商贾云集,是东连郑荥、西接陕潼的通衢大道 。

洛阳市东关金玉满堂 洛阳市瀍河区东关风水

文章插图


东关大街改造提升效果图
文化老街,见证儒道文化碰撞
东关大街长约800米,其东段与下园路交叉处,一座碑楼沧桑而立,碑文“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醒人耳目 。
《洛阳市志》记载,2500多年前,孔子从鲁国千里奔波来到洛阳,向当时在这里工作的老子请教周朝礼制,向周大夫学习贵族音乐,游览王城殿堂庙宇 。他瞻仰了周天子召见诸侯和举行国家大典的明堂,参观了周室祖先后稷的太庙和祭祀天地的社坛等 。通过访问和考察,他对制定西周礼乐制度的周公很敬佩,对西周国家的昌盛表示无限赞叹和向往 。一位是儒学创始人,一位是道家鼻祖,两位圣贤千年前的相会,让儒道文化碰撞,滋养起庞大的中国文化躯体 。
清朝雍正年间,河南府尹张汉与洛阳县令郭朝鼎重修文庙时,立下“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碑 。但这座面积约2万平方米,与府文庙一样也是祭祀儒学创始人孔子的庙宇,因民国初期军阀混战连遭破坏,早已不复存在,而入周问礼碑得以幸存 。
洛阳文化名家孙新建接受采访时介绍,东关大街上著名古迹不止此一处,在东关大街最东端、老瀍河电影院门前位置,还曾竖立一座魁星楼,其与老城文峰塔遥相呼应,读书人在此拜魁星,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 。但这座读书人心中的圣地,在抗日战争时期被破坏殆尽 。
洛阳市东关金玉满堂 洛阳市瀍河区东关风水

文章插图


改造中的东关大街
商业老街,曾经商贾云集驼铃声声
从“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碑楼出发,沿东关大街向西,路过郁郁葱葱的古槐和一处处老院落,步行百米后,一座中国古典建筑与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相结合的清真寺映入眼帘 。为什么这处市井街道里,矗立着如此具有代表性的清真寺古建筑群?瀍河区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了由来 。
隋唐时期,中亚和西亚的商人通过海上“香料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来到当时的中原地区,相传这些人就是今日回族的先民,而骆驼也是这一时期进入中原地区的 。这里商贾云集,各民族群众交往融洽,其中一部分作为侨民定居了下来 。明代,朝廷对回族采取怀柔政策,使回族族体得到稳定发展,人口迅速繁衍,东关清真寺正是这个时期开始修建的 。
据了解,历史上的洛阳城位置几度变迁 。《洛阳市志》记载,明洪武六年,“安远将军”陆龄在金元两代原土墙基础上,督众重建洛阳城,大致形成目前洛阳老城的格局,清代沿袭 。洛阳城开有4座城门,东为建春门,西为丽景门,南为长夏门,北为安喜门 。史料记载,洛阳城外挖沟,沟深五丈宽三丈,引瀍水覆之,设关卡御敌 。建春门号称洛阳第一门,门外所在称作东关,这也正是人们今天所说的东关 。
交通要道,曾有公交车通行于此
沿着东关大街继续向西,来到了东关大石桥 。这座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的石桥,几经修缮至今依然人来人往 。
这一街一桥,数百年来都是东入洛阳的交通要道,也是东连郑荥、西接陕潼的通衢大道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固守洛阳城,并在四周挖出10余米深的城壕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赓兵团四纵、九纵和华东野战军部队对洛阳发起攻势,经过两昼夜激战,突破东门进入城内展开巷战 。此战后,洛阳解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