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白居易儿童 二月二日白居易翻译( 二 )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
白居易的这首诗描写的是二月二日新雨初霁,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一群穿着轻杉,牵着骏马的少年,正在十字码头一字排开地徐徐走着 。这首诗抒写踏青见闻,刻画了一派春意盎然的诗情画意 。
另外,在宋代时期,二月二还有“挑菜节”的说法,这种“挑菜”的风俗,始于唐代 。唐代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就说:“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 。”到了宋代,这种风俗更加盛行 。每年春季的二三月份,百草萌生,人们便纷纷赶到郊外去挖野菜,或者在园中摘取新菜 。这一味这不仅能尝到鲜菜的美味,又能讨到发财的吉利(“菜”“财”同音) 。这种风俗,在宋代还由民间传到了宫廷 。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便有《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诗一首,说的就是二月二挑菜的情形: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
诗人说,每一年的二月二这天,他都要采摘青菜烧一锅肉菜汤 。而今年的二月二,雨大路滑,不能出去挑菜做羹了,只好坐在家中,回忆故乡菜园中那生长旺盛的蔬菜,仿佛又听到引来春水的辘轳的声音 。

二月二日白居易儿童 二月二日白居易翻译

文章插图

陆游还写过“社日”的诗,《春社》,其中描写了二月二这一天,各种春天的景象和人们庆祝佳节的欢乐场景:
桑眼初开麦正青,勃姑声里雨冥冥 。
今朝有喜君知否,到处人家醉不醒 。
社肉如林社酒浓,乡邻罗拜祝年丰 。
【二月二日白居易儿童 二月二日白居易翻译】太平气象吾能说,尽在冬冬社鼓中 。
柴门西畔枕陂塘,社雨新添一尺强 。
台省诸公方衮衮,故应分喜到耕桑 。
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 。
且看参军唤苍鹘,京都新禁舞斋郎 。
值得注意的是,在唐宋时期,各种活动中,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一直到了元朝时期,二月二才明确“龙抬头”了 。
元末期熊梦祥的《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 。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
二月二日白居易儿童 二月二日白居易翻译

文章插图

元朝时期,也将二月二视为“迎富日”,元末明初学者谢应芳在《二月二日漫兴》一诗中写:
东风吹散社公雨,红白花开烂锦云 。
时俗喜逢迎富日,老夫羞作送穷文 。
裌衣试著寒犹怯,拄杖归来酒半醺 。
为问驿桥杨柳树,送人多少去从军 。
在这首诗中,二月二这一天,下了雨,花开得更加绚烂了,像是彩色的锦缎 。在这个迎富日的风俗里,羞愧地写下了《送穷文》 。诗人在酒后半醉归来,问驿站旁的杨柳,已经送了多少人去从军了 。从末句来看,诗人是真的醉了 。
二月二日白居易儿童 二月二日白居易翻译

文章插图

清代蔡云有《撑腰糕》一诗,写的是清朝时期,二月二吃“撑腰糕”的习俗 。所谓“撑腰糕”,就是用糯米粉制成的扁状、椭圆形,中间稍凹,如同人腰状的塌饼 。这种习俗来源于江南一带,二月二这一天,江南一带家家都将隔年的“撑腰糕”用油煎食,据说可以治腰痛 。
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 。
支持柴火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