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舞曲之父代表作 圆舞曲之父是




【圆舞曲之父代表作 圆舞曲之父是】

圆舞曲之父代表作 圆舞曲之父是

文章插图
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


摘要: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人近乎痴迷地钟情音乐世人皆知,喜爱跳舞更是“连上帝都拦不住”,当时随处可见狂欢热舞的爱好音乐舞蹈的乐迷,那些遍布城市和郊区的舞场、酒吧和客栈,甚至咖啡馆和酒吧,就是老约翰音乐活动的舞台,维也纳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给了老约翰一个广阔的音乐创作空间 。
老约翰任指挥时,用琴弓做指挥棒,站着乐池里,时而指挥,时而拉琴,激情澎湃,才华横溢 。舞池中“男人们紧紧地搂着他们的女伴,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翩翩起舞 。”这是当时维也纳舞场的真实写照,喜爱他的乐迷,把挥舞琴弓指挥乐队的老约翰,称为法国将军拿破仑 。
约翰·施特劳斯,原名为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1804-1849),人们习惯称他为约翰·施特劳斯,后来他的儿子约翰·斯特劳斯逐渐成名,于是,介绍这两位圆舞曲大师时,为区分父子,分别称老约翰和小约翰 。在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新年音乐会的节目单上分别注明一世和二世(Johann Strauss I&II)
老约翰于1804 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祖父是匈牙利人,父亲弗朗茨·博尔基亚斯(Franz Borgias)在匈牙利经营一家小酒馆,后来他们全家迁居到维也纳,成了奥地利人 。
老约翰的童年有一段心酸的经历 。年幼时家中接二连三发生变故,先是七岁时母亲死去,然后与父亲和再婚的继母一同生活,可是三年后刚到十岁,父亲溺水而亡,只好与继母和再婚的继父一同生活 。亲生父母的先后离去,老约翰的性格孤僻偏执,父亲生前会演奏小提琴,而且从小看自己的父亲指挥酒店小乐队,老约翰耳闻目染地受到影响,对小提琴情有独钟,且显得羁傲偏执 。十分幸运的是,继母的丈夫戈尔德很喜欢他,送给他一把小提琴做礼物,老约翰视为至宝,一有空闲时间就拉琴,连上课都随身带着,以至于功课受到影响 。据说小时候觉得小提琴音色不好,竟用啤酒灌进面板F孔,想让音色柔和一些 。一个十岁的孩子,竟然如此痴迷音乐,这是我们很难想象的 。后来,他的继母为生计考虑,将他送到一位叫约翰·利希特舍伊德尔(Johann Lichtscheidl)的图书装订商处做学徒,一学就是约三年,在此期间,一有空闲就练习拉琴 。
当时音乐家赫尔·波利扬斯基对这孩子痴迷音乐的执著表现很有信心,劝说家人愿意免费为孩子授课教琴 。在他的指点下,老约翰掌握了小提琴演奏的基础进阶技法 。后来师从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继续学习 。琴艺的练习和音乐知识的学习是同步的,经过这一阶段勤奋的学习,音乐和琴艺得到长足进步 。
1817年老约翰十三岁,开始在维也纳流行小乐队里做流浪乐手,虽然是为生计而拉琴,却开始了舞场乐手生涯 。1819年15岁时,加入了维也纳当时著名的舞会乐团,成为迈克尔·帕默乐团的一名小提琴手,在这个乐团又有幸结识了当时颇有名气的约瑟夫·兰纳(Joseph Lanner)(1801-1843),兰纳既是乐队提琴手,也是当时谱写圆舞曲的作曲家,他比老约翰大三岁 。受兰纳的邀请,15岁的老约翰到兰纳组织的维也纳圆舞曲小乐队里担任提琴手 。后来兰纳曾在宫廷演奏1840年自己创作的《宫廷舞台圆舞曲》,被授予“宫廷乐团团长”,是奥地利著名指挥家和作曲家 。
历史的机遇总是偶然发生的 。由于与作曲家约瑟夫·兰纳相识,一对年轻人互为音乐知己,从此,改写了奥地利音乐史,老约翰音乐人生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共同开启了圆舞曲的新时代 。约瑟夫·兰纳擅长谱写圆舞曲,在维也纳乐迷中为人知晓,老约翰正是在这个乐队里,除了担任乐手,还兼任舞场小乐队指挥,也因伴奏曲目所需,开始尝试创作谱写圆舞曲 。兰纳十分赏识这个天资聪慧的年轻人,经过数年在小乐队的磨砺和圆舞曲创作实践,老约翰的圆舞曲逐渐获得认同和赞誉,创作的圆舞曲作品也多起来 。20岁以后,音乐风格逐渐趋于成熟,谱写的圆舞曲和兰纳谱写的圆舞曲,均直接用于当时的舞场小乐队演奏 。两人风格尽管不同,兰纳讲求抒情的柔和色彩,老约翰突出旋律的抑扬节律,但两人都深受当时的维也纳乐迷所喜爱,成为维也纳乐迷们知晓谈论的人物,而老约翰作为年轻人也逐渐成为创作圆舞曲的偶像受到人们的崇拜,寄希望于他们能创作出更多新曲 。不可否认的是,约瑟夫·兰纳是奥地利圆舞曲的开创者,也是老约翰圆舞曲创作的领路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