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有助于风水么( 二 )


瓦匠 瓦匠是烧制建筑用的特制砖瓦、陶器的师傅 。瓦匠活也是一门颇要技艺的手工业,其工序也是制坯,入窑,烧火,封窑,出坯,但比烧砖技艺要求严格,甚至有绝技,靠祖传 。瓦匠的产品一般售卖 。瓦匠较少,现在仍有市场,烧制的是特制的用品 。
毡匠 毡是榆林人炕上铺的必用之品 。毡有沙毡、绵毡、绒毡之分,有单人毡,二人毡、满炕毡几种,用料主要为羊毛、羊绒也可以用牛毛、牛绒、驼毛、驼绒等 。擀毡是一种需要特殊技艺的活,所以,毡匠,在陕北比较吃香 。毡匠一般是二人,一师一徒,工具为特制的大弓和竹帘,先弹毛,再把毛均匀铺在竹帘上,喷洒一点数量的小麻油、黑豆面、清水,后洗毡,修整边沿,即成 。毡在农村也渐少,但城市用的更少,毡匠也快成了消失的风景了 。
毛毛匠 毛毛匠是制作毛口袋、毛褡裢、毛绳等日常用品的师傅 。毛口袋和毛褡裢是农家必有之物,毛口袋可以送粪、装粮食、装洋芋,毛褡裢可以赶集上会搭在肩上装小物件 。毛毛匠一般是三五人为单元进行操作,先用特制的工具捻毛线,毛线捻好后进行编织 。编织是一个细心活,一经一纬,上下交替,不可马虎 。也是一个技术活,没有一定技术是编织不好的 。随着各种塑料、帆布机制代用品的出现,编织毛口袋和毛褡裢已不合算,因此,毛毛匠也消失了 。
柳匠 柳匠是柳编大师傅 。主要制作笸箩、簸箕、拿粪斗、背篓等,原料为沙柳、红柳、卧柳、柳椽等,工具有柳尺、桃形破柳条核、缠麻线轱辘、拧麻线车、柳锥、柳劈刀、刮柳弦刀、夹子等,其工序有三道,一为备料,二为编织,三为缠修,都要一定的技术 。柳匠一般以家庭为作业单元,大多是祖传工艺,至今仍有市场,但没有往昔红盛了 。
泥水匠 泥水匠是窑洞和墙壁的美容师 。土窑和石窑洞修好后,由泥水匠裹泥窑洞的内壁 。泥水匠的工具是泥盘、泥页、泥匙,原料是黄土和水,大粘泥加一点麦稭、细泥加一点麦鱼,先用大粘泥裹泥第一遍,稍干后,再用细泥裹泥第二遍 。“稀泥抹光墙”是泥水匠的得意工作 。泥水匠是力气活,有技术无绝技,唯手熟耳 。可以一人作业,但要有帮手,一匠三小工,最少得三个帮手 。砖窑一般用石灰泥,有的人家光景好,石窑也用石灰泥,泥水匠也会操作 。墙壁也可以裹泥,比窑洞裹泥容易 。榆林人一般不修土窑了,砖石窑也用白灰、水泥粉刷,泥水匠成了粉刷工了,工艺更精了,活路更宽了 。真正的“稀泥抹光墙”很少见到了 。
小炉匠 小炉匠也叫轱辘匠或箍漏匠,其主要业务是跑村串户为群众修补锅碗瓢盆等餐饮用品 。有的还兼做金银首饰,尤其擅长打制银手镯,还做修锁子、配钥匙、打菜刀等小物件 。小炉匠的工具很多,主要有小火炉、风箱、砧子、钳子、镊子、锤子、焊锤、冲子、坩锅、金刚钻子等,小炉匠可以两人作业,也可以一人操作 。肩挑着沉重的工具箱,爬山上洼,甚为艰辛 。小炉匠主要和婆姨女子打交道,所以,往往会有一些风流之事,民间传统小剧《钉缸》就是写的小炉匠和一个村妇的故事 。瓷器硬度大,要修补必须钻眼,而钻眼要金刚钻,所以,有谚语: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 。小炉匠主要做小物件,不做大的物件,所以,又有谚语:小炉匠钢铡刀,跌大活哩 。小炉匠较少,多为河南人 。过去,人们生活贫困,很难买新家具,所以,要请人修补,现在,修不如买,所以,小炉匠没有存在的基础了,自然就消失了 。
银匠 是从事金银首饰制作的师傅 。银匠的工具主要有小炉、风箱、坩锅、小型的锤子、钳子、刀子、锉子等,制作的首饰有手镯、戒指、耳环、妇女头饰、小孩长命锁、脚镯、项圈、牙签、耳挖等,旧时,妇女喜欢各种金银首饰,所以,银匠少,活路多,工价高,银匠很滋润 。一度时期,佩戴金银首饰成了地主资产阶级的奢侈习惯了,所以,佩戴者少了,银匠这个行当自然接近消失了 。后来,佩戴金银首饰成了高雅、富贵的标志,于是,银匠重操旧业,日趋活跃了 。银匠的手艺,靠家传,收的徒弟,多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