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园广播稿600字 百科全书广播稿200字免费版( 二 )


第二辑写书人,顾名思义,就是涉及到作家写作的过程,作家是如何写作的 。这其中比如我谈到中国作家余华 。其实中国作家余华是我非常喜欢当代作家,但是与很多人不一样的是,我很喜欢的是他的早期作品,我觉得余华是天赋很高的作家,因为他刚出手风格就很成熟,他早期的《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在细雨中呼喊》《现实一种》《古典爱情》等等,都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是一个探索小说的典型文本,让人觉得惊艳 。但是从《活着》开始,我觉得他可能转变了写作策略,因为对小说的先锋探讨已经结束了,他只想写一个好故事,一个具备了历史维度,生活质感,以及具备煽情因素的的好故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成功转型的作家 。因为据说单是《活着》一本书,现如今每年都还有百万的销量 。但是《活着》之后呢,无论是《兄弟》还是《第七天》,越来越差 。我在文章中说这是作家写作的中年危机,这个说法我觉得还是很形象 。因为中年危机基本都是伴随着成功之后的危机 。这不是他的个案,整个文学史都是这样,比如那些获得诺奖的作家,人们都是有患上了诺奖综合征,在也写不出好作品了 。中国作家莫言也逃不过这个魔咒 。不过前几天重要看到莫言出了新书叫《晚熟的人》,我还没来得及读,不知道莫言能不能逃脱这个成功的魔咒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为什么作家成功之后就很难超越自己了呢,这样一来就给人一种错觉,好像作家不能成功,一旦成功反而会毁了作家一样 。但是这种错觉很显然是不正确的,据我的观察,作家成功之前,好像有那么一股子精神气,就是说在写出成功的作品之前,他内心有一股子气,这种精神气鼓舞着他向前冲锋,一直鞭策着自己,一直向前 。但是一旦成功之后,好像我们常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股子气泄了,就再也提不起来了 。
至于第三辑卖书人,就是涉及到出版、销售以及淘书、传播环节等等 。我非常喜欢这一集中写到的故事,因为涉及到出版史,传播史,淘二手书等等 。我有个朋友,家里藏书很多,两个书房,将近两万册的藏书 。每次去他家翻书都会有惊喜,因为他从八十年代就开始买书,而且是有意识地收藏那种买,所以你平时在市面上看不到的那种文学丛书,比如什么人民文学的网格本,文化生活译丛之类,他都是收齐的 。每次看他家的藏书我都认识到一个道理,买书要趁早,趁早还不够,还得要有意识买齐 。我们经常会遇到那种问题,说你买这么多书能读完吗?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意义,我只知道,很多书如果现在不买,可能以后就买不到了 。读不读暂且不管,感兴趣的书先买了,这样一来,等你想读的时候,你就可以从书架上够得着了 。这才是藏书的意义 。
书之典呢,涉及到是那些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淘洗,成为经典作家和作品 。这一集中,谈到的都是经典作家,比如我非常喜欢博尔赫斯 。有段时间,我就觉得博尔赫斯的作品代表了整个文学,我对他特别着迷,把他当成一种文学的化身 。后来发现,我其实着迷的是那种百科全书式的的作家,比如看起来什么都懂,学识渊博 。这样的作家给人的感觉太牛逼了,我们会怀疑他是怎么读书的,他读的书如何消化的,消化之后又是如何内化为自己的精神生命的 。这其实也就是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所说的,如何读经典问题?那到底该如何读经典呢,就是不断地重读,重读,再重读 。一个人一生中读几百本书,上千本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他经常重读的是哪些书 。这些书太真正构成了他的思想、文学和精神的底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