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山水风水地形图片( 二 )


1953年04月,政务院批准湘潭市为省辖市,由湘潭专署代管 。
1968年09月,成立湘潭市革命委员会,
1980年10月,湘潭市革命委员会改名为湘潭市人民政府,同年湘潭市改为省直辖市 。
1983年08月,湘潭地市合并,将其原湘潭地区的浏阳县划归长沙市,醴陵、攸县、茶陵、酃县划归株洲市,湘潭、湘乡两县划归湘潭市 。湘潭实行市管县体制 。全市辖湘潭、湘乡两县和雨湖、岳塘、湘江、板塘、郊区五个区 。[10]
1984年,将湘潭县的银田镇和韶山区划出设立县级韶山区,由湘潭市管辖 。
1986年,湘乡县改市,仍由湘潭市辖 。
1990年韶山撤区建市,1992年湘潭市城郊区由雨湖、湘江、岳塘、板塘、郊区五个行政区以湘江为界调整为雨湖、岳塘两个行政区 。

湘潭市山水风水地形图片

文章插图

湘潭地标--君子莲
2005年08月1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5]72号):将湘潭市人民政府驻地由湘潭市雨湖区雨湖路迁移至湘潭市岳塘区芙蓉路 。[11]
2009年,根据湘潭市政府决议,将面积138平方千米的响水乡成建制划归雨湖区,由九华示范区托管,雨湖区面积由74平方千米扩大为212平方千米 。
2010年,将响塘乡、姜畲镇成建制划归雨湖区,雨湖区的面积增加到451.39平方千米,由全省35个行政区中的第32位提升到11位,两年时间面积扩大5倍多 。
2012年3月20日,湘潭市委决定将湘乡市龙洞镇的7个行政村和金石镇的2个行政村成建制划归韶山市,调整后,韶山市的面积由原来的211平方千米增加到247.3平方千米 。
位置境域
湘潭位于湖南省的中部偏东地区,地跨东经111°58′—113°05′,北纬27°21′—28°05′ 。湘潭市东西最大横距108千米,南北最大纵距81千米;北连宁乡县、望城县、长沙县,南与衡东县、衡山县、株洲县交界,东接株洲市区、株洲县,西与双峰县、涟源县接壤 。全市总面积5015平方千米 。[13]
地形地貌
湘潭市域内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属伪山、衡山、涓水盆地相间的盆岭山系,地貌轮廓是北、西、南地势较高,有韶峰、褒忠山、昌山、晓霞山四山为主体的中低山环绕;中、东部地势低平,有湘江和涟、涓两水为主体的水系分布,全市以“四山一江两水”为骨架组成了向东北开口的山丘盆地地势 。市区座落于盆地开口处湘江下游的河谷平原上 。最高点位于西部的褒忠山,海拔793米 。最低点在昭山脚下的金马洲,海拔30.7米 。大致可以分为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地貌、构造侵蚀剥蚀中低丘陵地貌、侵蚀堆积河谷平原地貌三种地貌类型 。[14]
气候环境
湘潭市为典型的亚热带温湿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季节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盛夏高温,冬季寒冷 。据湘潭气象台1991~2003年资料统计,年均降水量1425毫米,4~7月降水较集中,期间多有洪水发生,日最大降水量143.6毫米(1998年5月22日),年最大降水量1923.3毫米(1998年),年最小降水量1046.2毫米(2002年) 。年均蒸发量1209.3毫米 。日最大蒸发量12.6毫米(1995年7月19日),年最大蒸发量1468.4毫米(1992年),年最小蒸发量816.0毫米(2002年) 。盛夏炎热少雨,冬季严寒湿润,极端最高气温达41.8摄氏度(2003年8月3日),最低气温-12.1摄氏度(1991年1月27日),年均气温17.5摄氏度 。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 。夏季干旱,夏旱平均30天,秋旱平均40天,平均相对湿度80%,无霜期平均300天 。[14]
水文状况
湘潭市山水风水地形图片

文章插图

湘江(7)
湘潭市属湘江水系 。区内地表水系发育,有涓水、涟水河为主要支流 。涓水起源于双峰县马鞍山一带,河宽70-100米;涟水为湘江一级支流,流经涟源、娄底、湘乡,于湘潭河口注入湘江;湘江位于市域东部,总体上水流平缓 。地表水体较大的有水府庙水库,是娄底市城区主要供水水源地,也是韶山灌渠的供水地,属于省级湿地保护区 。此外有花石、瓦叶塘、上石坝等小型水库 。[14]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