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店走了4年又回到原点( 二 )


【1号店走了4年又回到原点】背靠平安这棵实力雄厚的大树,1号店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3年时间便从2010年时的年销8亿元蹿升至2013年的115亿元 。平安对于1号店的投入不仅是金钱,还有强大的内部资源 。数万名员工的平安集团成为1号店最大的供应商,商务送礼和内部福利采购,1号店是唯一的平台 。甚至风传1号店60%的销售额都来自平安集团 。
应该说,平安入主1号店的时机非常精准,起了个大早 。但事实上,1号店没能借着资源注入和那几年的电商红利做到一个理想的程度 。垂直电商在与平台电商竞争的过程中,成本上和体验上始终会处于劣势,这是这一两年才获得共识的 。但在当年却并没有多少人能明确意识到这一点,还都在不顾一切地向前进行突破 。获得资本支持的1号店当然也不例外,不管从哪个角度,1号店的条件都相对较好,在当时看来并没有理由偏离原定路线 。
虽然1号店的销售额增长很快,发展势头不错,但平安也很快就看到了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高速增长而来的是巨大的财务压力,资本方必须不断为1号店输血才能维持其发展 。钱投进去之后,距离产出和回报还遥遥无期 。作为单一最大股东,平安并不是投不起,而是在自身并不了解电商,更不了解线下零售行业的情况下,这种投入如投进无底洞一般让人看不到希望 。
无论京东还是聚美优品,哪一家的成功上市不需要资本有些赌性在里面,可追求稳定可控财务预期的国内资本,做不来这一套,更领会不到其中的奥妙 。平安能在2010年向1号店投入巨资,现在看来就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手笔了,不管从意识上还是从投资嗅觉、眼光上看,都是其他国内资本所不可企及的 。但平安毕竟还是传统产业资本,对风险的容忍度并不高,对过于高难度的资本游戏还存在一个无法适应的问题 。于是,沃尔玛来了 。
平安投资1号店之后不满一年,沃尔玛就于2011年投入4.5亿元控股1号店约20%的股份,并于2012年获得1号店51%的股权,成为控股大股东 。沃尔玛是国际零售巨头,掌握全球最大也是最有效率的供应链,对中国市场觊觎许久,1号店成为其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的一条通道,这笔交易表面上看非常合适,但仔细一看就发现了问题,平安退出了 。
按理说,1号店要想做好,股权多元化是必须的,后来获得成功的京东商城和聚美优品,都各自有来源多样的股东结构 。多元化的好处是,电商平台的发展方向不易被某个单一大股东的偏好和看法所挟持,但1号店却恰恰是从一开始就落入了大股东的全面掌控,创始人控制权旁落,这等于是将发展方向的决定权全面从创始人手中转让给了大股东 。如果大股东对这类事情并不在行,后果可想而知 。
不管是平安也好,沃尔玛也好,其实都没有对1号店的实际经营决策做过多干涉,创始人团队被完整保留,于刚等人在经营问题上仍是可以做主的 。但在发展方向问题上于刚能否做主,就成疑问了 。
点评:平安和沃尔玛都属于产业资本而非风投资本,平安不懂零售和电商,沃尔玛只懂零售,不过在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上,沃尔玛比平安强一些,但意识上还是远远比不上真正操盘电商的那些资本势力 。换句话说,沃尔玛有自己的发展路线,只是由于中国电商的独特环境,沃尔玛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什么是错的,然后才能选择它们认为正确的发展方向 。
迷途中探索
在高频交易快消品仍由线下商超控制的情况下,1号店按以前的发展方向很难突围 。在沃尔玛接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1号店也曾全力寻找突破方向 。从最初的自营到之后的开放平台,再到扩品类向综合性平台电商挺进,但效果并不明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