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店走了4年又回到原点

今年年初,1号店就开始传出创始人于刚即将离职的消息,期间多有反复 。直到7月,1号店创建7周年之前,于刚与刘峻岭这两位创始人正式离职的消息才公布出来 。于刚离职后清空所有股票,并闪电奔赴壹药网进行二次创业,证明创始人的离开应是经过一段时间协商的结果 。而在随后传出沃尔玛将收购1号店剩余股份的消息,也预示着1号店将进行重大转向,1号店的前途至此已不再是个迷局,前进方向已逐渐明朗 。
尴尬的挣扎
1号店是一家紧贴刚需而生的电商,自2008年创建以来,打着网上超市的招牌在电商市场站稳了脚跟 。按理说,1号店进入市场的时机并不算太晚,资本血拼电商是之后两年的事情,这导致整体市场的营销推广费用暴涨,原本价格低廉的流量成为电商稀缺而昂贵的血液,而1号店恰是在市场狂热还未到高潮之前进来的 。

1号店走了4年又回到原点

文章插图
每一个能屹立到如今仍不倒的电商,都有其生存逻辑,相比那些早早倒下的电商来说,1号店堪称幸运 。京东商城从电器品类起家,依靠自建物流提升用户体验,并不断进行大力度扩品类的动作,最终在血拼大战中崛起成为综合性平台电商 。其成功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但有一点很重要,京东起家品类电器的客单价较高,足够可以支撑自建物流的扩速发展,直至在这方面形成坚固的优势 。
而1号店做的事情与京东相仿,方向却恰好与之相反 。1号店从食品饮料等快消品切入电商,也发展自建物流,最终却始终无法从垂直的快消品扩展为全品类的综合性电商 。其中一个原因是,快消品的客单价普遍较低,物流配送的效率和成本都无法保障 。虽然从初期看1号店似乎并无对手,之后崛起的我买网[微博]和少数生鲜电商都无法对其构成威胁,但线下超市相对来说并不算坏的购物体验,却成为1号店最大的隐形竞争者 。
去京东买电视或冰箱的用户,从商业角度来说是高价值用户,京东完全可以通过扩品类将其发展成其他用户,如手机、服装、食品、生鲜等 。而去1号店购买饮料和小零食的用户,未来要转化成1号店的手机和电器用户,就有些难度 。
因为电器的渠道集中度相对较高,卖场、超市、直营店等很容易分出优劣,食品快消品的渠道就很分散了,要大有大要小有小,有新入者想在这个领域发展到具有一定渠道掌控力的巨头非常不容易,线下超市形成的超强用户习惯,一时半会儿也难以被颠覆 。食品等快消类商品,在实践中转移到线上进行消费的脚步是非常缓慢的,远不如一些标准化产品(如3C)转移速度快 。
因此,1号店在电商大战中的身份与角色定位是非常尴尬的,别人用100元引来一个用户,卖给他上千元的货物,而1号店同样也用100元引来一个用户,做的却是几十块钱的生意,且用户留存不易 。但截至目前为止,网上超市类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多失败,1号店的模仿者纷纷折戟沉沙,1号店反而是这个领域做得最好的 。
点评:网上超市从模式上看并不占优势,这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比别的平台多了一份沉重,这已经不是努力不努力的问题,而是先天缺陷 。这种源自生意模式的天然缺陷,是1号店日后一系列尴尬的根本,这与1号店做得好不好没任何关系,事实上1号店在运营上并不比京东差多少,只是方向欠妥 。
戴上资本枷锁
1号店虽然成立至今已有7年,但在成立3年后它就已成为一家由资本完全控制的公司了 。2011年,经历了烧钱血拼的1号店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市场份额也没有显著提升,急需外部输血才能维持 。这时,中国平安(29.76, 0.88, 3.05%)慷慨解囊了,以8000万元的价格买下1号店80%的股份,于刚等创始人从大股东变身小股东,逐渐转变为了职业经理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