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知识大全内容图片( 二 )


第四,秦汉时代,官印从不署款 。从隋代开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习惯 。有印款隋公印凡见三例,皆刻铸造时间,如“观阳县印”,背部凿款“开皇十六年(596年)十月十五日造” 。
唐代公印主要继承了隋印的特点而略有发展 。
首先,出现了“宝记”“朱记”等新的印章自名 。
其次,唐初印章钮式从隋代接近汉魏的鼻钮向宋以后的橛钮又跨进了一步,鼻钮升高,钮穿渐向竖长方形发展 。唐代后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为橛钮,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
第三,印背多刻楷书印文,如唐“武夷县之印”背款刻“武夷县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凿刻造印时间 。
第四,出现了新的印章门类鉴藏印和斋馆印 。

知识大全 知识大全内容图片

文章插图

宋代公印的演变
宋初百废待兴,官印一度袭用五代旧印 。不久重铸公印时,印文多嵌“新”或“新铸”字样,以区别于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东关县新铸印”等 。百官印一律用铜铸造,大小依官阶高低而有所区别 。
宋早期公印印文与印边粗细相若,以后印边逐渐加宽,如989年铸“拱圣七都虞侯朱记”印边已比印文宽近1倍,达0.1厘米 。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铸“嘉兴府金山防海水军统领印”,印边已宽达0.3厘米 。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样用蟠条法制造,而是直接铸造,印文笔画间已不似隋唐印疏阔 。方长形柄钮已不见穿孔 。
与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标明铸印年月,如“东关县新铸印”背凿“太平兴国五年九月铸” 。中期以后,在刻凿年款的同时,还凿有兼管颁发铸造的机构“少府监”的名称 。如“保捷弟一百三弟六指挥使朱记” 。南宋公印转由文思院统管,背款中“少府监”遂为“文思院”取代 。
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难后,宋代官员仓皇南渡,印信多有遗失 。南宋又重铸公印,不过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宋史?舆服志》) 。
夏辽金元公印的样式
两宋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权对峙的皆为少数民族政权,北方有辽,西北有夏,东北有金 。后来辽为金灭,后来居上的蒙古人又毫不客气地收拾了西夏、金,最后灭宋建立了元朝 。这四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和朝代,在公印制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宋朝公印制度的影响,但又创造了自己一些别具一格的特点,在印文上出现了有趣的现象 。西夏公印用西夏文,辽、元公印有的用汉文;有的用契丹文或八思巴文,金公印则全用汉文 。
1.西夏公印
西夏(1038—1227年)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其文字吸收了汉字笔画的一些特点,但与汉字完全不同 。西夏公印有以下几个特色 。
第一,中国古代公印基本上皆为正方形,宋辽金元亦莫能外,西夏公印却独用圆角形式 。
第二,隋唐以来,朱文公印已流行了400年,但西夏公印皆为满白文,笔画极粗,而且使用边框 。其印文吸收了宋朝流行的九叠文特点,印面安排匀整饱满 。
第三,印文从二字到六字不等 。其中二-二字的“首领”印最多,占现存西夏公印的九成 。“首领”二字西夏文为上下安排,与汉人两字印多作左右安排不同 。
第四,两宋公印一般背款中只刻铸印年月(有的还精确到日)和机构 。西夏公印却在印背左边刻铸印年代,不记月日,更不见铸印机构 。而在钮右印背刻执印者姓名,这在汉人公印制度上是从来不见的 。有时西夏公印在背钮顶端还用西夏文刻?“上”字,这显然是受到宋印的影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