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 知识大全内容图片( 三 )


知识大全 知识大全内容图片

文章插图

2.辽印
辽(916~1125年)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 。其子民分为以农业为主的汉人和渤海人,以及以畜牧业为主的契丹和奚等族人 。为此,辽本着因地制宜,“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制》)的原则,实行南面官、北面官并行的制度 。公印也分别采用汉篆文和契丹文 。契丹文又分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
契丹文为辽神册五年(920年)根据汉字隶书之半增损得之 。1125年金灭辽后,仍继续使用,直到金明昌二年(1191年)才废止,前后通行300年 。明清以来已无人认识,成了真正的“绝学” 。
3.金朝公印
金朝(1115—1234年)是由我国东北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女真族所建,曾与南宋、西夏鼎足而立,对峙百余年 。
金建国之初,使用在征辽伐宋过程中掠去的辽、宋官印 。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金朝官印,追缴袭用之辽、宋旧印 。海陵王和金世宗时期(1149—1189年)成为金代公印的典范时期,公印铸造精工,外观平整光滑,很少见到气孔和毛刺 。金印一般印背左侧刻造印机构名称,如少府监、礼部、尚书礼部、行宫礼部等 。右侧刻铸印年及月 。印台侧面刻印文名或兼印章的编号 。如公元1200年的金“库普里根必刺谋克印”,印台左侧面刻“库普里根必刺谋克印”,印背右侧刻铸印年月“永安五年闰二月”,左侧刻造印机构“礼部造” 。
金朝晚期内忧外患,金廷只好扩大军队,增设军官,致使同—?军职和同……‘级军事机构的公印数量激增,同一‘名称公印只好按顺序编号 。编号有两个系统,即五行(金、木、水、火、土)系统和千字文(天、地、玄、黄,宇……)系统 。这种编号印主要流行于金末卫绍王至哀宗时代(1209~1234年) 。
4.元朝公印
元朝(1271—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其公印有汉文印和八思巴文印两类 。前者行用于八思巴文颁行以前的了元代早期,如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辽中京大名城遗址出土的至元—:—:年(1265午)“武平县尉司印”,印文即为标准汉文九叠篆 。
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命令国师八思巴创立拼音文字一—八思巴文,即所谓“蒙古新字”,以后汉字九叠文公印就越来越少了 。八思巴原为西藏喇嘛教萨逊派法王,他创立的新字不像辽、金、夏文字皆与汉字有一定渊源,而是从藏文发展而来 。其八思巴文印吸收了宋印九叠文的特点,极为匀称整齐,棱角分明 。元八思巴文公印的一大特点就是背款皆为汉字,这也是今天我们识别八思巴文的最重要依据 。
元公印印面构成的一大特点是印边加宽,有时竟达印文笔画宽度的6—10倍 。而隋唐宋初,印文与印边往往等宽,以后印边不断加宽 。
知识大全 知识大全内容图片

文章插图

明清公印的特点
明代(1368~1644年)皇帝、王府之宝用玉箸篆玉印 。这种篆书“笔画两头肥瘦均匀,末不出锋”,乃“篆书正宗也”(清?陈沣《摹印述》) 。御宝舍两宋九叠文而直溯唐以上之玉箸篆,意味着九叠文禁锢公印的冰山已经松动 。
此外,明代内阁印用玉箸文银印,直钮,方一寸七分,厚六分;将军印用柳叶文,平羌、平蛮、征西、镇朔等将军印用螭鼎文,皆银印虎
钮,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其余百官印都用九叠文,铜印直钮,这类印比重最大 。如故宫博物院藏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造“朵颜卫都指挥使司之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