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证 经验论证法( 二 )


学者之外,批评家也确实是邓晓芒为人所熟知的另一重形象 。与那一代知识分子中的许多人一样,他曾提到,自己的文化批判与对“文革”的反思密切相关 。历史带来的创伤,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批判性的、指向自身传统的根本性问题意识 。在这方面,邓晓芒对儒家的批判尤为猛烈,而他所擅长的康德哲学也成为了一柄锋利的思想手术刀 。他通过细致的比较,指出孔子著名的伦理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局限性,并提出真正阐释了此句伦理价值的乃是康德的那句名言:“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他也与中国哲学学者郭齐勇及其学生曾连续论战,双方往来的文章多到甚至结集成了书 。
不过,若有人称邓晓芒对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是一种五四新文化运动式的反叛,可能他不会认同 。2015年,邓晓芒在一篇文章中称自己为“批判儒家的儒家”,一时间使得很多儒家学者都颇为哑然 。邓晓芒认为,即便他批判传统,但在日常生活里他依旧秉持的是儒家的做人原则,在忧国忧民、关注公共责任这方面,他继承的也是儒家的情怀 。中国的知识分子很难真正脱离儒家的身份,即便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启蒙知识分子也没有真正做到 。而真正关键的问题,是儒家思想需要进行“自否定”,通过自我批判来获得更好的发展 。

方法论证 经验论证法

文章插图
《康德释义》,邓晓芒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4月 。
这种“自否定”精神无疑会带来一种强大的精神张力,因为它意味着对自我和外界的双重质问 。这种张力其实也曾出现在康德身上 。众所周知,康德出生于德国一个基督教虔敬派家庭,中学接受的也是虔敬派教育 。这种教育让他感到“虚伪”和“傲慢”,他不得不常常在学校强制性要求学生服从的道德规范与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道德意志之间进行抉择 。如果受缚于规范是一种蒙昧,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在这种束缚中仍然保有理性的生活?在学者谢文郁看来,如何处理和面对这种张力,其实构成了康德道德哲学真正核心的追问 。
【方法论证 经验论证法】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思想张力的产生与面对都离不开一种强大的反思精神,这可能也是康德哲学之于每个普通人的价值 。在《哲学起步》中,邓晓芒写道:“笛卡尔曾说,一个人一生中必须至少有一次,把所有从小接受的教条,包括宗教的教义以及神学院的功课,全部倾倒出来,一个个地检查一下,把自己的独立思考从那些道理里面剥离出来” 。
邓晓芒常在论文和专著中提及一个“镜子”的比喻,他觉得,把握中西文化心理比较的一个枢纽就是“镜子” 。西方人是把外部世界看作内心的镜子,希望从一个对象世界里看到自我,进而反思自我 。然而,正如康德划定了“现象界”和“物自体”的区分,对对象世界的认识可能是无穷尽的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镜子存在于内心之中,它不需要追究,遇到问题只需要返归于它,“反身而诚”,但对于这个镜子本身却缺乏拷问 。而在康德看来,一切善恶都归结于自由意志,自以为本心纯洁,只要“问心无愧”即可豁免于伦理拷问,无疑是一种虚伪的自欺 。而也正是这种对自我永无休止的拷问,塑造了西方人格的罪感意识 。这个过程痛苦且持续,甚至永无止境,但它可能恰恰蕴含着启蒙精神的真谛 。
“重读康德”,对于每一个关心智识生活的普通人来说有何意义?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康德那接近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道德观?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