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证 经验论证法


“道德哲学”,并不是停在典籍、学术专著或论文中的专有词语,在数字网络年代,在我们身边,与它相关的道德难题就无处不在 。
以这两日的一则热搜“社科院女研究生回应怀孕休学待产”为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年选择和家乡的一个理发师结婚生子,她与对方相识数月,近期因怀孕在家休学待产 。此事瞬间激起五花八门的声音 。大体上,有“结婚无错”“不该结婚”等两种看法,不同的是,即便是同一种看法,也各有各的论述基础 。有人认为这是学生年代的“恋爱脑”;有人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不受其他人干涉;有人认为恋爱不应当论双方学历高低;有人认为现实无数惨痛的经历已经证明这样的婚姻终将失败;有人认为在适婚年龄结婚生子无可厚非,与学业并不矛盾 。当然,还有更多观点 。在如此众多的看法中,有的基于经验论证,有的基于某种理性或形式逻辑论证,目的都是提供一种解决问题、规避风险、过上幸福日子的方案 。至于这方案是否有效,在当事人没有亲身经历并证明一番之前,往往只能循环论证,回到刚才的经验或形式逻辑的论证方式上来 。那么,从经验或形式逻辑上推演,能否以及谁更能得出好的或道德的生活准则?

方法论证 经验论证法

文章插图
《伊曼努尔·康德最后的日子》(Les derniers jours d\'Emmanuel Kant,1996)剧照 。
在前段时间,我们曾推出《重读康德》的专题,探讨康德的道德哲学 。作为哲学家的康德绘制了一幅人类心智与道德的地图,使所有人成为两个世界的公民:我们在纯粹的精神领域找到自律与他律的坐标,并按照每个人心中的道德法则指导自己的生活 。
在国内提起康德研究,邓晓芒是难以绕过的名字 。康德最负盛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由他首次全部直接从德文译为中文,为大批哲学专业从业者和业余爱好者凿开一条通向康德思想高峰的通道 。此后,他又带领学生们逐字逐句解读康德的原文,将授课录音整理为数百万字的康德三大批判“句读”,这套书一经出版,成为许多中国读者辅助阅读康德原文时常常翻看的必备资料 。
对一位生活于距我们200多年前欧洲大陆的哲人投入如此程度的热情,有赖于邓晓芒的生活经历 。哲学于他并非纯粹的学术游戏,而恰是生活本身 。
以下是记者对邓晓芒的专访 。
生命历程和康德研究
1964年,16岁的邓晓芒刚初中毕业,来到湖南省江永县插队落户当知青 。在知青生涯里,邓晓芒一面通过锻炼成为干体力活的一把好手,一面通过广泛阅读能找到的各类书籍充实着自己的大脑,寻找着自己思想的归属,也等待着属于他的机遇 。
1979年,已经31岁、只有初中文凭的邓晓芒直接考上了武汉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师从当时国内西方哲学史的著名学者陈修斋和杨祖陶,专攻德国哲学 。彼时的珞珈山群星荟萃,校长刘道玉治下的校风包容开放,为年轻学子提供了一展身手的舞台 。在学术自传中,邓晓芒称当时的自己几乎“无书不看”,广博的读书面让他并不会将目光仅仅停留在哲学专业研究本身,而是常常借助文学、历史作品反过来体悟哲学的意义 。
通过在文学与哲学之间穿行,邓晓芒善于将看似抽象空洞的哲学命题转化为活泼的生命体验,也使他得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积极地介入到中国的文化、社会与思想批评中 。2005年出版的《文学与文化三论》(《灵之舞》《人之镜》《灵魂之旅》)是这类文化批评的代表作,邓晓芒在书中以哲学的眼光对经典的中西文学作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比较,这三本小书也因其兼具的思想性和学术性,在学术圈和大众读书界都引发了很大反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