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能帮助人们过一种
“更好的生活”吗?

文章插图
《伊曼努尔·康德最后的日子》(Les derniers jours d\'Emmanuel Kant,1996)剧照 。
新京报:在大家的认知中,康德的伦理学具有比较明显的形式主义特点,即道德规范并非因为其经验内容而具有约束力,而是因为其符合了所谓实践理性的先天道德律形式才有了效力 。不过,康德在论证这种严格的形式主义道德观时却似乎呈现出一些内在的矛盾 。比如他讲,一个有能力、有机会的人不会把贪图享乐当作一条原则,因为理性的人,一定会愿意将自己的才华发展出来 。不过这似乎是一个根据经验内容得出的判断,而并非是严格的形式推理 。在你看来,康德在论证“不能说谎”,“不应贪图享乐”这些规范的时候,是否并非完全遵照一种严格的形式主义推理呢?你又会如何看待这种对康德的质疑?
邓晓芒:康德基于道德律而建立起来的那些道德规范很容易导致一种误解,就是这些规范本身其实很世俗,充满了经验性的内容,似乎与功利主义伦理学也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一定要搞出这么一套“先验”的实践理性法则来装门面呢?这条纯粹的实践理性法则说得很抽象:无论做什么,都要使你的行为的准则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法则;但举的例子却很具体:不要说谎(否则就没人相信你,你也就用不着说谎了);不要自杀(否则就没人可以再自杀);要发展自己的能力(否则你会感到后悔和遗憾);要帮助别人(否则在你需要帮助时就不用指望别人了) 。
不过康德举这四个例子却仍然是从形式上来解释其道德性的,就是说,它们之所以成为道德的,并不是因为它们能够给人带来实际的好处,而是因为它们不能普遍化,如括号中所说,一旦普遍化就会导致自我取消,逻辑上自相矛盾 。这有点像生物学的“适者生存”规律,生物的行为只有不自相矛盾、自我取消,才有可能成为规律延续下来,否则就灭绝了 。所以道德命令的另一种表述是: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

文章插图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德] 伊曼努尔·康德 著,杨云飞 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 。
所以,哪怕是举同样的例子,康德所理解的道德原理和功利主义或感觉论的伦理学所理解的并不一样,他仍然只考虑这些例子中所体现的逻辑形式 。如果不以这种逻辑形式为根据,他甚至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普世性的“金规则”都要否认,因为它也可以用来为特殊场合下个人的私利作辩护(见《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杨云飞译本第65页) 。所以,只要你不把道德法则看作具体例子,也不把具体例子混同于普遍法则,康德在这里并没有什么内在矛盾,他就是要把通常人们用经验、利害或情感来解释的道德义务全部解释成在逻辑上因其普遍性而成立的法则 。但如果你不用康德的眼光看,而用经验派的眼光看,就会以为康德在这里自相矛盾了 。
新京报:康德可以说通过对纯粹实践理性的论述,提供了“如何过一种道德的生活”的理想样板 。但用伯纳德·威廉斯等人的批评来说,康德或许无法回答“如何过一种更好的生活”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才被当代的一些哲学家认为应当是伦理学处理的核心 。这其实也可以说是经常被提起的康德伦理学和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分歧 。比如,在碰到“母亲和陌生人妻子同时落水该先救谁”这种问题时,康德“不偏不倚”的道德规范可能会说:你不应该选择救母亲,因为私人的亲缘关系并非一种先天的道德义务 。而这恰恰或许会导致一个“不幸福的生活” 。不过,亦有学者指出,康德的伦理学里其实也有很多强调情感、德性的部分 。
- 玫瑰海棠的种植方法,有哪些要点
- 秋季三角梅怎么繁殖,附养殖方法
- 对孩子的教育要有正确的方法 家长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 消除负能量最快的方法
- 蛇莓的种植方法,有哪些要点
- 秋季土豆的播种时间,附播种方法
- 水草泥种水草的方法,鱼缸养水草有哪些注意事项
- 生地的种植方法,有哪些要点
- 红豆杉病害的防治方法,红豆杉有哪些用途
- 半夏的繁殖方法,主要有块茎、珠芽和种子繁殖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