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培育
【摘要】现阶段学科教学发生的主要改变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 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节 , 构建学习共同体建立自主探究模式以保障教学质量就成为了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 。为了进一步提升课堂生态该效果 , 实现学生个人成长和课堂团队的整体进步 , 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打造更加深入的合作共享机制 , 建设共享式科学课堂 。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共同体;培育
0.引言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小学科学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体现得更加突出 , “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内容强调人际沟通在学习群里当中发挥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 , 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当中进行互相交流学习 , 分享学习资源之后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这种新的教育体系作为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 , 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综合目标 。
1.学习共同体的特性
1.1 共同的学习目标
从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定义来看 , 无论是从课堂形态还是从课堂理念的角度分析 , 都是在人文教育理念下形成的具有生命价值的学习方式 , 以课堂结构入手 , 学习机制为辅 , 强调师生之间的协同和互动 , 以自主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 , 学习共同体无疑具有明确的共同学习目标 , 以此为基础将团队成员紧密地联系起来 , 形成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教师在这一环节更多地扮演着学习共同体当中的辅导者角色 , 目的在于支持团队成员朝着最终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 , 形成团队内部的学习动力 。
1.2 规范的课堂进程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稳定发展在各个方面都显得十分规范 , 一方面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和部署能够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 ,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相同的目标下实现个人目标 , 达成集体目标 。从这一层面而言 , 教师和学生实际上都是学习环节的主体 , 团队成员在教师的帮助下共同参与到学习进程当中 , 在内部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 , 而不是因为缺乏交流导致内部产生矛盾和偏差 。
1.3 持续性的学习过程
持续性学习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 。虽然学生的能力、性格存在差异 , 且兴趣爱好和行事风格差异比较大 , 但学习共同体可以充分挖掘不同成员的学习潜力 , 促进全体成员的共同发展 , 让他们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 为团队贡献出个人的努力和智慧 。与此同时 , 可以将学习内容和生活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 , 团队成员以多种学习方式长时间、持续性保持学习积极性 , 就能构建和谐而高效的课堂学习共同体 。
2.学习共同体培育进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合作探究的深度
以科学研究为核心本身是小学科学学科的关键内容 , 也是其教学理念的体现 。科学课堂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 , 让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之后 , 可以在组员的互相合作下开展学科知识的探究与学习 。但考虑到某些教师的主导意识过于强烈 , 很多情况下活动步骤被人为“省略”或提前告知学生 , 使得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学科知识 , 从而导致课堂研究活动只停留在表面 。实际上小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比成年人更加突出 , 如果教师能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环节提升合作探究深度 , 就能建立学习共同体 , 帮助学生正确地展开自我评价 。
- 生活小常识带字图片 生活小知识大全图片加文字版
- 煮菱角用大火还是小火还是中火
- 鸡的祖先是恐龙吗
- 运动能收缩毛孔吗
- 小红书不开店能赚钱吗?开店有什么要求?
- 小红书做博主能赚钱吗?还有什么赚钱方式?
- 小龙虾买回家能活多久
- 小学生校园广播稿大全 校园生活小常识广播稿子
- 科学小知识摘抄200字 30个有趣的科学小知识200字作文
- 生活小妙招100字左右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