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国美还有一个叫什么


本版文章均由本报记者屈丽丽采写
编者按/ 人有生老病死,企业也一样,如果一家企业没有形成破坏性创新的能力,那么迟早有一天,它将败在企业生命周期的轮回之上 。
国美,曾经开创了中国家电连锁经营的先河,也是第一个能在外资的围猎中胜出并独领风骚的民营企业 。苏宁则紧随其后并实现了后来者居上的市场地位 。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显示,涵盖了苏宁易购、金融、物流、体育等板块业务的苏宁集团营收超过6000亿元 。
然而,就在2015年之后,伴随电商时代的到来,家电消费的主场发生变更,从线下到线上,京东、天猫、拼多多,乃至抖音都开始分羹家电零售市场,国美和苏宁开始腹背受敌 。据《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京东以32.5%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第二位的苏宁易购为16.3%;天猫为14.8%,位列第三;国美电器仅为5%,位列第四 。
2022年8月19日,出狱18个月的国美创始人黄光裕宣告了其“重回巅峰”这一目标的失败,希望再向市场要三年时间来“超越历史最好水平”,现在看来,这一目标实现起来也相当艰难 。苏宁面临的局势则更危险,且不说ST苏宁易购被江苏国资和一众产业资本持股,单纯是投资产业的数百亿债务就已难独善其身 。
由此,30年的中国家电连锁产业,在这一时刻正面临骤变 。我们关注国美苏宁,不仅仅是寻找其走向颓势的问题所在,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是30年来一直是中国顶流巨头企业的代表,它们曾看到过未来,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败在了当下这一时刻 。回望这两个代表性巨头企业,我们希望找到推动企业跨出“轮回”周期的因素,助力企业重建新时代的生命力 。
1.认知
被重置的效率和性价比
战略管理领域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约翰·迈耶曾尖锐地提出,“环境是企业战略形成过程中的中心角色,而战略则是环境的函数 。”
但如何认知环境却是一个根本性命题 。
2022年8月31日晚间,国美零售在港交所公告,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约为121.09亿元,同比下降53.5%;归母净利润约为亏损29.66亿元,对比去年同期亏损19.74亿元 。
公开报道显示,“国美电器在财报中直言,上半年,全国疫情反复,线下商业受到明显影响;自疫情以来,线上商业也因物流受阻而受到影响 。”
同样的,8月30日晚间,苏宁易购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 。公告显示,“苏宁易购上半年营收372.09亿元,同比下降60.25%;净亏损27.41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苏宁易购上半年净亏损27.57亿元 。”
对于营收下降和净亏损情况,苏宁在财报中表示,“2022 年上半年零售行业发展持续承压,上半年社零总额同比下降 0.7%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数据,上半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 14.1% 。”
疫情的确是客观因素,消费不振也是客观因素,但是否是决定性因素呢?尤其对于当年占据家电零售市场半壁江山的巨头来说,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是否是导致自身落后的主因呢?要知道,在全球次贷危机背景下的2008年,国美也曾经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与利润 。
来看一下2022年二季报集中发布时期家电企业的营收情况:
美的集团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营业总收入1837亿元,同比增长5%;净利润160亿元,同比增长6.6% 。
再来看格力电器,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52亿元,同比增长4.58%;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21% 。其中,二季度实现净利润74.63亿元,环比增长86% 。
而14年前的2008年,美的、格力、国美、苏宁的营收规模相当,基本都在四五百亿的水平,而今天,双方的收入规模和利润水平已经不在一个档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