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中的各种砂形 风水中文笔砂的几种形式( 三 )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我人固然要取法乎上,但不能一蹴而就 。书法讲实用,应当从楷正入手;学楷正应从隋唐人入手 。为什么要从隋唐入手呢?因为隋人的楷正已有定形,唐人写字是很讲法则的,有规矩准绳可循 。我们学书,需要打根底、下苦功、用长力 。譬如造高房子先要打深厚的地基,房子越高,地基越要深厚 。所以先学楷正,正是“先学走,慢学跑”的一个当然道理,亦是一个普及的办法 。前人用兵有“稳扎稳打”的一句话,写字也应如此,才不致失败 。
——————————————————————————————————
注一:隶书的名称,从来就很“混”,古人所谓的隶书,是说现今的楷书(王应麟说“自唐以前,皆谓楷字为隶 。欧阳公《集古录》始误以八分为隶 。”);现今的隶书,古人叫做“八分” 。但“分”的名称,又没有精确的分辨 。关于“隶”和“分”的辩论文字,除《佩文斋书画谱》所已著录之外,翁方纲有一篇专论,叫做《隶八分考》 。其它如刘熙载的《艺槩》及包世臣、康有为等都曾经说到过这个问题,各有主张 。包氏在《历下笔谈》中所言近是,简明可取,兹录于后:“秦程邈作隶书,汉人谓之今文 。盖省篆之环曲,以为易直,世所传秦汉金石,凡笔近篆而体近真者,皆隶书也 。及中郎变隶而作八分,八,背也,言其势左右分布,相背然也 。魏晋以来,皆传中郎之法,则又以八分入隶,始成今真书之形 。是以六朝至唐,皆称真书为隶 。自唐人误以八分为数字,及宋并混分隶之名 。窃谓大篆多取象形,体势错综;小篆就大篆减为整齐;隶就篆减为平直;分则从隶体而出以骏发;真又约分势而归于遒丽 。相寻之故,端的可循 。隶真虽未一体,而论结字,则隶书为分源,论用笔,则分为真本也 。”
注二:近代发现甲骨文字,在甲骨上漏刻的地方,发现朱书、墨书,证明书写的工具为毛笔 。又铜器铭文亦是用毛笔先写而后刻,那么可见毛笔、墨已流传于三千年前 。而鲁孔庙中的石砚,认为是孔子的遗物,亦不是不可信的了 。
第二讲 选帖问题
现在讲到选帖问题了,这是一个初学者最需要及早地、适当地解决的问题 。初学者往往把这个问题去请教“先进者”是必要的,但问题就在于把这件事解决得适当不适当 。在过去,也许是风会使然吧,一般老辈讲到书法,总是教子弟去学颜字、柳字,颜是《家庙碑》,柳是《玄秘塔》之类 。大家同样地说:“颜筋柳骨”,写字必须由颜、柳出身 。他们不复顾到学习者的个性近不近?对于颜柳字帖的兴趣有没有?他们是很负责的、教条式的规定下来了 。那么,这办法究竟通不通呢?正确不正确呢?这里我不加论断 。我想举几个例子,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理由,请诸位自己去分析、去判断 。
譬如说,你们现在问我到南京去的路怎么走法?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路子很多:京沪铁路可以到;苏嘉铁路也可以到;京杭国道也可以到;航空的比较快;水路乘长江轮船也可以到;只是慢些 。同样,写字也是这样,我所取譬的各条路线,正好比你们从各家不同的碑帖入手,同样可以到达目的地--把字写好 。
又譬如说,你们现在面对着我,从不同的角度来讲,也只看见我一个面孔,而我却可以看见你们许多面孔 。我在自问,在你们中间可有两个面孔相同的没有?没有 。古人说:“人心之不同,如期面焉 。”真不错,面孔是各人各样的:有鹅蛋脸、瓜子脸、茄子脸、皮球脸等等,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特征也是各样的 。在外貌方面如此,在个性方面也自然是各样的,可以说:“个性之不同,如期面焉 。”诸位想吧:有些人性情温和,有些人性情暴躁;有些人豪爽慷慨,有些人谨小慎微;有些人性急,有些人性缓等等,等等 。人们在嗜好方面也大有差别:有些人喜欢穿红着绿;有些人喜欢吃臭豆腐干;有些人不喜欢吃鱼;有些人喜欢吃狗肉而不吃猪肉等等,等等,从各方面来看都是无法统一的 。我想,世界上没有这样一个力量能把各种各样的个性、嗜好都放在一个模型里,即使是无锡人做的“泥阿福”,也不可能做得一式一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