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第一讲里说过,初学者应先学正楷书,而正楷书应先从隋唐人入手,这是一般合理的考虑,是“走正路”的说法 。隋代流传下来的碑版,大都没有书者姓名 。唐代四大家中,欧、虞、褚三家书迹流传多有名拓本,薛(稷)最少,笔力也自不及三家 。此外,如颜真卿、柳公权都可以取法,在我并没有成见 。凡是学问都没有止境,也就是说没有毕业的时候 。如果你说,我对于某一种学问是已经学成功了,那等于宣告自己不会再进步了 。在书学方面,拿速成来说,正楷的功夫至少也要三年;既然已选定了碑帖,至少要把这部碑帖临过一百遍,才有根底可说,才能得到他的气息 。所谓下功夫,应当在临、摹、看三者之外,还要加上“背”的功夫 。这些功夫的作用,摹是要得到其间架;看是要得到其神气;临可以兼得间架和神气;背则能使所学习的东西更为熟练,加深印象 。
往年旧式家庭教子弟习字,从把手描红而影格、脱格――脱一字起至一行,相等于现在幼稚生至初小、高小程度(年龄自五、六岁至十一、二岁),再进一步然后是临帖(初中程度起),这办法是很合理的 。其实影格便是摹,脱格便是临 。关于临、摹二者的一般过程,姜白石说:“初学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 。”又云:“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 。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 。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 。”
摹和临的不同与其于学习进程上的关系,姜白石说得很明白了 。但在摹的一方面,古人还用双钩和响拓的死功夫,这真是了不得 。所谓双钩就是:有些时候见到名拓或者真迹,因不能占有它,于是用水油纸把它细心钩摹下来,自己保存,以备临习时参考 。(水油纸即等于古代所谓硬黄纸一类,透明、吃墨而不渗)所谓响搨:就是在暗室中向阳处开一小孔,把所欲搨者在孔的漏光中取之 。这个法子是用于名搨或真迹原本,色暗而不清晰者 。临书的时候,要力求其似,应当像优孟学孙叔敖,动止语默,须惟妙惟肖 。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贵似” 。这是说临而先看,因为看是临的准备 。但是我说的看,不仅仅是说临习前须看得仔细,我的意思是即使不在临写,在无事的时候,正须像翻心爱的画册、书本一样,随时看之 。至于背,就是说在临习某种碑帖有相当时期之后,其中句读,也熟得可以背诵默写,于是可以不必打开碑帖,把它背临下来 。除了正课用功之外,无论你在晚上记零用账,或在早上写家信,只要是你拿起墨笔来的时候,所写的字只要是帖上所临习过的话,就非得背出来不可 。若是觉得有错误或者背不出的笔画和结构,不妨打开帖来查对一下 。像这样随时留心,进步便自然而然非常之快 。
下次我准备讲执笔问题,执笔问题,实在是书学中的一个紧要关键 。关于本讲方面,现在将碑帖目录简要的选写一些出来,在附注里略述我的意见,以备诸位参考 。
刘彦和说:“夫才由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彩定,难可翻移” 。学习者初无定识,倘使不走正路,喜欢旁门侧径,自欺欺人,到日后,痛悔正恐不及呢!
昔人云:“魏晋人书,无蹊径可寻,唐人敛入规矩,始有门径可循 。而魏晋风流,一变尽矣 。然学魏晋,正须从唐入 。”予谓从欧、虞、褚三家上溯锺、王,正是此路 。楷法自以欧、虞为最难 。凡学一家书,先以一帖为主,守之须坚 。同时须收罗此一家之各帖,以备参阅 。由楷正而及行、草,以尽其变化,见其全貌,得其全神,此为最要 。世俗教子弟学书,老死一帖,都不解此 。比如观人于大庭广众之间,雍容揖让,进退可度,聆其言论,可垂可法 。又观其燕居独处,种种作止语默,正精神流露处,方得其全也 。
- 有关风水 看事朋友圈 风水师的朋友圈
- 风水大师是道教还是佛教 佛教与道教对风水的看法是什么
- 风水上的南北高度是多少
- 鞋放床底下好不好风水 床柜放一堆鞋风水好吗
- 新生儿风水禁忌 风水新生儿出生注意什么
- 房子后面有池塘的风水 村中池塘有什么风水说
- 鞋架可以对着房间门口吗 在房间做个鞋架风水好吗
- 朝门睡觉风水说法是什么
- 长眼法风水准确率 大处着眼风水技法是什么
- 耳房子风水 大耳朵风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