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山看风水的地方在哪( 三 )


其二 , 春秋齐桓公分沟分沟割地予燕 , 当时无棣沟流经黄骅一带 。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 庄公二十七年 (前664) , “山戎来侵我 , 齐桓公救燕 , 遂北伐山戎而还 。燕君送齐桓公出境 , 桓公因割所至地予燕”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桓公救燕 , 遂伐山戎 , 至于孤竹而还 。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 。......於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 。”两处记载中提到“出境”“分沟”“割地” , 证明当时齐燕境界明确 , 边界有显著标识物可循 , 或沟河或城垣 , 同时也说明此时的无棣邑北部并非“瓯脱”之地 , 而是在姜太公“通鱼盐之
利”政策的鼓励下 , 边城得到开发 , 存在居民聚落及边邑 , 否则齐桓公无以明辨齐燕之境 。史学界认为 , 齐桓公“分沟” , 就是古“无棣沟”(又称无棣水、无棣河) , 《大清一统志》载“无棣河或以为即古黄河也” 。《史方舆纪要·北直四》云:“相传春秋时即有此沟 , 分大河支流 , 东注于海 。”虽经历史变迁 , 屡经淤塞、浚治 , 但这条无棣沟至今仍流淌在盐山、海兴大地上 , 汇入古鬲津河(今漳卫新河)至大口河入海 。除现存无棣沟外 , 从沧州其他古河流仍可寻到“无棣河”的痕迹 ,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五》:清池县条下 , 引《舆地志》云:“毛河 , 漳水各分 , 又呼为棣河 。”毛河 , 为什么又又呼为棣河呢?《康熙字典》:“河朔谓无曰毛” , 故此可知 , 毛河即是“无河”谐音 , 毛河又呼为“棣河” , 或许因毛(棣)河的简称 。《韩非子·有度》:“燕襄公以河为竟(境)”燕庄公卒燕襄公即位 , 此时齐燕边界的界河(黄河南支)即无棣河 。今黄骅市境内的石碑河、南排河大概循无棣沟故道下游 。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在《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文中论述道:“渤海湾海岸线的伸展与黄河入海地点的变迁至为相关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 , 黄河长期从渤海湾入海 。……下游又分成多股 , 在天津、河北黄骅和山东无棣之间游荡 。”
齐桓公分沟割地予燕之后 , 燕人在割让的土地上筑城纪念 , 名“燕留城” , 燕留城应在无棣沟之北 , 唐代《括地志》云:“燕留故城在沧州长芦县东北十七里 , 即齐桓公分沟割燕君所至地与燕 , 因筑此城 , 故名燕留 。”据黄骅市的地名资料 , 认为“燕留城”位于今黄骅市官庄乡大阎台村 。赵闻亮先生在《黄骅古地名考》中指出“古界阕:黄骅春秋战国时为齐国北界属地......当年齐桓公分沟割燕君所至的边界即在今黄骅市官庄乡大阎台村一线 , 故取村名为燕齐台 , 以示齐燕界阕 。......因此可以下结论认定 , 今黄骅市官庄乡大阎台村即是当年的齐燕界阕 。”齐桓公割地不会割让无棣邑城 , 故此 , 形成无棣邑城与燕留城隔沟相望的格局 , 恰与今郛堤城与大阎台一带隔无棣沟相望的情形相符 。

盐山看风水的地方在哪

文章插图
【战国七雄图(局部)·齐北之无棣】
二、为什么齐国在北鄙无棣邑修筑邑城 。
其一 , 防御戎狄对齐国及诸夏诸侯的入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