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山看风水的地方在哪( 六 )


三、为什么“无棣城”会出现不同的谐音 。
其一、“无棣”区划名称 , 一千多年之后才出现 。
虽然“无棣”一名始见于鲁僖公四年(前656年) , 但以“无棣”作为州县地名 , 却是在千余年后的隋开皇六年(586年)置“无棣县” , 无棣县因无棣沟得名 。无棣置县之前 , 仅有无棣沟承载“无棣”之名 。人们习惯认为古今曾为州县的地方存在城池 , 河流与城垣没有必然联系 。所以无棣邑城随着历史变迁 , 或史籍的散失 , 被人遗忘 。即使有座无棣城 , 由于当地居民不断迁移 , 不同民族杂居 , 语言不尽相同 , 发音古今差异 , 在缺乏文字记载 , 或见不道文字记载的情况下 , 地名只能靠口口相传 , 即使附近有座“无棣城” , 也会演变出多样的谐音 。
其二 , 历史上对“无棣”的位置 , 曾有歧义 。
《史记·齐太公世家》“北至于无棣” 。”无棣在何处?
1、【集解】(东汉)服虔注云: “大公受封境界所至 。”
2、晋·伏琛《齊地記》:“無棣 , 今渤海高城縣也 , 屬渤海郡 。”
3、(唐)司马贞【索隐】按:“无棣在辽西孤竹 。服虔以为太公受封境界所至 ,  不然也 。”
4、三国·杜预《春秋左传注》注云,“穆陵、无棣 , 皆齐竟(境)也 。履,所践履之界 。”
5、郦道元《水经注·无棣沟》载“管仲曰:昔召康公锡命先君太公履 , 北至于无棣 。盖四履之所也 。京相璠曰:旧说无棣在辽西孤竹县 。二说参差 , 未知所定 。然管仲以责楚 , 无棣在此 , 方之为近 。既世传以久 , 且以闻见书之 。”京相璠 , 晋代人 , 著《春秋土地名》三卷 。
6、明代冯梦龙的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一回中就有 , 燕庄公曰“无棣城 , 即孤竹国君之都也” 。
7、清代刘文淇(1789--1854)《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云:“无棣在辽西孤竹 。服虔以为太公受封境界所至,不然也 。”
8、清·沈钦韩《春秋左氏传地名补注》也认为无棣“应在辽西孤竹 , 即在今河北卢龙县南 。”
9、张世禄(1902—1991)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即注“无棣在河北卢龙县一带 。”
10、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的王力(1900--1986)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无棣”注释为“齐国的北境,在今山东省无棣县附近 。”
11、郭锡良、许嘉璐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的注释与王力先生基本相同 。古代汉语教学课件《齐桓公伐楚》释“无棣”曰“齐国北部边邑 , 在今山东无棣县北 。”
12、裘锡圭、李学勤先生通过对西周文“履”的论证 , 学界才统一释作履 。认为履字用于划分土地、踏定疆界 , 便具有了特别神圣的含义 。并引用了杜宇“履,所践履之界”(江林昌 《西周金文“履”字探源》)从而证明杜宇的注释是正确的 。
由于对古无棣邑的位置有歧义 ,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人对“无棣城”名称的认同 , 因此有人宁可认同不解其意谐音名称 , 也不以为在远离无棣县的地方会存在一座“无棣城” 。
其三、徐福入海求仙 , 改建丱兮城 , 无棣城遂失名 。
秦始皇 , 三十二年 , 游碣石 , 曾下令“堕坏城郭 , 决通川防 , 夷去险阻”(《史记·秦始皇本纪》) , 齐国北鄙的要塞无棣城 , 可能此前就遭到毁坏 。但秦始皇派徐福等入海求不死之药 , 需要齐北燕南傍海处建立童男女的培训及出海后勤供应基地 , 又选中了无棣邑城这一风水宝地 , 在基础上修筑新城 , 名曰“丱兮城” 。秦始皇相信“五德终始”之说 , 认为秦应属“水德” , 所以“衣服锦旗节旗皆上黑 。数以六为记 , 符、法冠皆六寸 , 而舆六尺 , 六尺为步 , 乘六马 。更名河曰德水 , 以为水德之始 。”(《史记·秦始皇本纪》) , 把“六”作为“符应”吉利数字 。今郛堤城城垣周长2.5公里 , 秦代1尺=23.1厘米(标准取值) , 1里=415.8米(标准取值) , 2.5公里折合秦代六里 , 恰好符合秦制 , 这不是巧合 , 而是经过“海上方士”计算精心设计的 。前不久在郛堤城附近挖掘出百余处儿童瓮棺墓葬(估计还有500余处) , 由此可证此城就是在古无棣邑城址上修筑的“丱兮城” 。窃以为“合骑城” , 是“丱兮城”的谐音 。丱 , 读音guàn kuàng;合 , 旧读ho,go,;骑 , 旧读ji , qi 。所“丱兮”(guàn xi )与“合骑城”(go qi)快速连读 , 声音相近 。所以后人把合骑侯公孙敖暂短封于汉高成 , 误认为此地原属汉代高城 , 就把秦“丱兮城”讹为汉“合骑城” , 以讹传讹沿用至今 , 以至于把原来的“无棣城”被人们淡化遗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